人們常以“咚咚”的聲音來形容心跳,人們也常以“咚咚”的聲音來形容鼓聲。也許是兩者的聲音極為相似,因此,鼓聲往往能帶給人以力量。
鼓,作為世上最為悠久的樂器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見證了人類文明從蠻荒到繁榮的每一步。
戰(zhàn)爭之鼓
宋襄公作為春秋時期宋國的第20代國君,因為盂地會盟時未帶兵卒被楚王活捉,以及泓水之戰(zhàn)時堅守禮義被楚國打敗兩件事,留下了爭議。雖然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待宋襄公的作為,實在是有些愚不可及,可他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卻也正好是當(dāng)今有所缺失的。結(jié)果不難猜測,宋國的軍隊?wèi)?zhàn)敗,宋襄公也受到了重傷。在大家開始埋怨宋襄公時,宋襄公卻仍在堅持:“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边@里的“不鼓不成列”,是擊鼓進攻的意思。
人在戰(zhàn)爭的過程中是渺小的,所以用人聲呼喊的方式調(diào)整隊形,在變數(shù)眾多的戰(zhàn)場上,根本起不到作用。這個時候,戰(zhàn)鼓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戰(zhàn)鼓不同的擊打方式,不僅可以發(fā)出種種信號,還可以鼓舞士兵的士氣?!恫軇フ搼?zhàn)》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是利用了這點。
當(dāng)科技還不夠發(fā)達的時候,人們往往將解釋不了的事情進行了神化,認為這個世間的萬物都是由神來操控的。于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人們希望能夠直接與神進行對話,傾訴他們的需求,祭祀活動也由此產(chǎn)生。
其實,“以樂通神”的觀念自古就有。無論是《史記·孝武帝本紀(jì)》中,漢武帝向公卿們詢問:“民間祠尚有鼓舞之樂,今郊祠而無樂,豈稱乎?“,還是《周禮·春宮·大司樂》中:”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都體現(xiàn)出了這種觀念。甚至在《周禮·春宮·大司樂》中,還透露出一絲“以樂降神”的意味在里面。
《國樂大典》第二季第一期,在玖木樂團演奏完畢后,節(jié)目組請出了國內(nèi)打擊樂泰斗人物安志順老先生。老先生一出場,全場人員均不約而同的起立以示尊敬。
88歲的老先生自1947年開啟他的鼓樂人生,至今已經(jīng)72年。安先生的音樂事業(yè)可以說是伴隨著新中國一起發(fā)展過來的,上個世紀(jì)40年代剛剛?cè)胄械乃?0年代就已經(jīng)被譽為“東方的鼓神”。
作為安老先生代表作之一的《老虎磨牙》,是以唐詩《猛虎行》和陜西渭北民間擊樂為素材創(chuàng)作。老先生運用了大镲和大鼓的多種演奏手法,加以節(jié)奏和力度的多重變化,生動的刻畫了一只在隱藏在深山之中磨牙的猛虎以及它奔馳下山的迅猛姿態(tài)。曲子大致上分成了兩個階段:慢板和急板。
在進入慢板之前,通過鼓、鑼、板、镲的配合營造出了在秋蟲嘶鳴襯托下的愈發(fā)寂靜陰森的山林,將聽眾的緊張感帶動了起來。當(dāng)曲子進入慢板之后,演奏者會用抓擊得方式在大鼓上擊打出“撲撲”的音響,同時配合其他樂器,模擬老虎踏著干枯的草葉下山覓食的走動聲。就在聽眾的緊張感達到極致的時候,大镲幾聲磨擊,帶來了陣陣?yán)滹L(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