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學習園地 > 文韜武略 > 正文
學習園地
  • 楊虎城將軍簡介
  • 時間:2021-05-20 21:40:26        編輯:陳心正        點擊量:14414次
  • 姓名:楊虎城,性別:男 ,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17日

    職業(yè):軍人,籍貫:陜西蒲城

    楊虎城,原名忠祥,號虎臣,后改為虎城。著名抗日愛國將領,1893年11月生,陜西蒲城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1916年參加陜西護國軍起義,反對袁世凱竊國稱帝。1917年任陜西靖國軍第五路司令。1924年與胡景翼、孫岳共組國民軍,任國民軍第三軍第三師師長,曾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1925年任國民軍陜北總指揮,率師自榆林南下,擊敗了直系軍閥吳新田。這時,開始與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合作,在耀縣設立“三民軍官學?!?,由著名共產(chǎn)黨人魏野疇任學校政治部主任,邀請一些共產(chǎn)黨員教授政治課。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29年任國民黨第十七路軍總指揮。1932年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1935年當選為國民黨第五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1936年12月12日,同東北軍將領張學良一起發(fā)動西安事變,扣留了蔣介石,逼迫其接受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等八項救國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被蔣介石逼令離軍“出國考察”??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回國,即被長期監(jiān)禁。

    1949年9月17日重慶解放前夕,在“中美合作所”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時年56歲。

    楊虎城 - 生平概述

    1908年在家鄉(xiāng)組織以打富濟貧為宗旨的中秋會。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后,率會眾參加陜西民軍與清軍作戰(zhàn)。

    1912年投身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運動。

    1915年率眾參加陜西護國軍,在華縣、華陰等地截擊袁世凱軍。次年所部被編為陜西陸軍第3混成團第1營,任營長。

    1916年參加陜西護國軍起義

    1917年參加護法戰(zhàn)爭,先后任陜西靖國軍左翼軍支隊司令、第3路司令、陜西靖國軍第五路司令。

    1922年拒絕直系軍閥收編,被迫率部由武功退入陜北。

    1924年與胡景翼、孫岳共組國民軍,任國民軍第三軍第三師師長

    1925年任國民軍陜北總指揮

    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

    1929年任國民黨第十七路軍總指揮

    1932年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

    1935年當選為國民黨第五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

    1936年12月12日,同東北軍將領張學良一起發(fā)動西安事變

    楊虎城 - 主要事跡

    1924年,加入國民黨,擁護孫中山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北京政變后,任陜北國民軍前敵總指揮,先后率部擊敗鎮(zhèn)嵩軍和陜西督辦吳新田部。遂任國民軍第3軍第3師師長,聘共產(chǎn)黨員在其舉辦的三民軍官學校和所屬部隊任職。1926年,與國民軍第2軍李虎臣等部聯(lián)合堅守西安孤城達8個月之久,以不足1萬兵力抗擊7萬鎮(zhèn)嵩軍,從戰(zhàn)略上策應了北伐戰(zhàn)爭。1927年初就任國民軍聯(lián)軍第10路軍司令,旋改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10軍軍長,率部東出潼關會攻河南。后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21師師長。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拒絕在所部“清黨”。1928年11月就任第二集團軍暫編第21師師長。次年蔣介石與馮玉祥關系瀕于破裂,率部附蔣,任新編第14師師長,駐防河南。先后參加蔣馮戰(zhàn)爭和蔣唐(生智)之戰(zhàn)。1930年蔣馮閻戰(zhàn)爭中,相繼任蔣軍第7軍軍長、第17路軍總指揮,率部攻擊馮軍。同年10月兼任陜西省政府主席。

    九·一八事變之后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反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積極主張抗日。次年1月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1933年曾請纓抗日,遭冷遇。同年6月,所部與川北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達成互不侵犯默契。1935年任陜西綏靖公署主任,奉令調兵在陜南阻截紅25軍,遭到痛擊。同年4月被授為陸軍二級上將。

    在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影響下,逐漸傾向聯(lián)共抗日,反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并與東北軍張學良消除隔閡,從而在抗日救國的基礎上在西北形成紅軍、東北軍、第17路軍三方合作的局面。1936年12月趁蔣介石親臨西安督逼東北軍和第17路軍“剿共”時,在與張學良多次向蔣進諫無效后,于12日同張發(fā)動兵諫(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并以八項抗日救國主張通電全國。經(jīng)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等參與談判,與蔣達成停止內戰(zhàn)、共同抗日的六項協(xié)議。由此為蔣所忌恨。1937年1月被南京國民黨政府撤職留任。6月被迫出國“考察”,游歷美、英、法、德等國,宣傳抗日主張?!捌咂摺北R溝橋抗戰(zhàn)爆發(fā)后,多次向蔣介石發(fā)電,要求回國抗日,遭拒絕。1937年11月底由法國回到香港,準備參加抗日工作。隨后被誘至南昌囚禁。在此以后的12年中楊虎城一直被監(jiān)禁,先后關押于湘、黔、川等地。1949年9月國民黨兵敗潰逃時,楊虎城被蔣介石下令殺害于四川重慶戴公祠。

    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富戲劇性也是最神秘的一個重大事件。其主要參與者為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蔣介石、宋子文和宋美齡。其中,宋子文一方面說服蔣介石妥協(xié),一方面穩(wěn)住南京政府不要轟炸西安,一方面代表蔣介石與張學良、楊虎城和周恩來談判。盡管有關西安事變內幕的許多說法或當事人回憶已陸續(xù)見諸報刊和書籍。但宋子文的親筆日記,因其不是為發(fā)表而寫,反而是最有可能真實記述歷史事實的。

    張學良和楊虎城1936年12月12日發(fā)動兵變扣押蔣介石后,宋子文日記記述的時間從20日抵達西安當天“探路”開始,到25日蔣介石獲釋離開西安為止。日記用英文寫成,為打字稿,其中要點和人名均為中文親筆手寫,共15頁。

    蔣介石痛哭絕食

    宋子文20日上午10時乘飛機抵達西安,“我單獨拜見委員長。他甚為感動,失聲大泣。我對其安慰,告訴他,彼并未蒙羞,相反,整個世界均在關心他,同情他?!?

    蔣介石剛被捉之時,態(tài)度羞憤絕望,不吃不喝,與張學良連話都不講,更別說談判了。張學良告訴宋子文,蔣曾于17日接受他所提出的四項條件,即:1、改組國府、采納抗日分子;2、廢除《塘沽》、《何梅》、《察北》協(xié)定;3、發(fā)動抗日運動;4、釋放被捕七人。但蔣當天早晨又改變了主意。

    蔣在見面時果真告訴宋,他不會在脅迫下接受任何條件,軍事解決為唯一之途。宋向蔣指出,“軍事上之成功并不能確保其性命之保全,即便西安被占,他們尚可退至接壤共區(qū),惟國家將陷于分裂,內戰(zhàn)四起……”

    當天下午,蔣介石“漸次通情達理”。他再次見張學良,事后告宋,他已同意張學良將其軍隊開往綏遠;召開大會討論四項條件;改組陜西省政府,由楊虎城提名人選。

    蔣介石性命堪憂

    宋子文在西安之所以敢對蔣介石直言,曉以利害,其主要原因是宋子文抵達西安后確實為蔣介石的性命感到擔憂。宋子文在日記中寫道:“他們(張、楊)已走向極端,若其遭受失敗之打擊,他們甚有可能挾持他退往其山上要塞,甚或,他們可能變成一伙暴徒,并在暴徒心態(tài)下殺死他。漢卿(張學良)直言不諱告訴我,其委員會已經(jīng)決定,若一旦爆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事,為安全起見,他們將把委員長交給中共。這決非憑空之威脅?!?

    當天晚上,宋繼續(xù)探尋解決辦法,與張、楊甚至談到請閻錫山出面調停。他在次日的日記中得出了唯一結論:和平解決。

    一、此次運動不僅系由張、楊二人所發(fā)動,而且亦得到全體官兵上下一致之支持。張、楊至為團結,南京方面許多人計劃并希望彼二人分裂,此不僅不可能,且充滿嚴重危險。

    二、張、楊與中共兩方軍隊聯(lián)合一起,將成一令人生畏之集團,以現(xiàn)有之兵力,加之有利之地形,在目標一致之條件下,他們完全可固守戰(zhàn)場數(shù)月。

    三、中共已毫無保留地將其命運與張、楊維系在一起。

    在離開南京之前,一直在軍事解決與政治解決間搖擺,然經(jīng)我實地細量,我堅信,拯救中國唯一之途只能藉政治解決。”

    張學良扣沒蔣遺囑

    21日上午11時,宋子文在離開西安返回南京前1小時再次面見蔣介石。蔣介石交給他幾份遺囑,是分別寫給全國人民、夫人宋美齡和他兩個兒子的。蔣要宋先將遺囑給張學良過目,但張過目后扣下了蔣的遺囑。宋子文寫道:“(張)謂假如發(fā)生戰(zhàn)事,他以人格保證將把這些遺囑發(fā)送,但現(xiàn)在他不會允其發(fā)送。”

    蔣還要求宋子文不要讓宋美齡前來西安,并勸宋子文也不要返回南京。但當時宋子文已拿定主意,心中有了一個救蔣介石一命的初步方案。

    “我不知何種政治解決切實可行,但我決定先行如下幾點:

    1、應讓蔣夫人來西安照顧委員長,并改變其聽天由命之態(tài)度。

    2、由戴雨農(戴笠)代表黃埔系前來西安,親身觀察此地之局勢。

    3、派一將軍來西安,以處理可能產(chǎn)生之軍事問題。”

    三點方案得到了張、楊的贊同。而且,張還特意給宋美齡和戴笠寫了信。但張同時表示,“倘西安發(fā)生戰(zhàn)事,蔣夫人之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楊虎城 - 家庭成員

    1936年12月12日發(fā)生的西安事變,前后短短半月推動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扭轉了危急的抗日形勢。然而,發(fā)動事變的兩位將領之一的楊虎城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楊虎城將軍有過三次婚姻,育有十個子女,如今只有楊拯英、楊拯美、楊拯漢健在。除了早夭的以及與父母共同犧牲在監(jiān)獄中外,楊家第二代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過,有的還為國家建設獻出了生命。

    楊拯英是楊虎城和第三位夫人謝葆真的二女兒。老人今年73歲,幾年前從陜西省政協(xié)文史館的工作崗位上退休,如今和老伴生活在西安市信義巷的一處居民樓里。

    雖然年過七十,楊拯英依然思維敏捷。她說,姐姐楊拯美從甘肅省政協(xié)退休,現(xiàn)在大部分時間居住在西安;妹妹楊拯漢從新疆退休,現(xiàn)在住在北京。

    楊拯英說,西安事變發(fā)生時,姐妹們年紀尚小,最大的姐姐拯美也僅僅4歲多。為了防止事變出現(xiàn)意外,媽媽謝葆真把她們安排在西安郊區(qū)的遠房親戚家,由外婆看護。

    在楊拯英老人的記憶里,父母的形象都已模糊了。上世紀80年代初陜西省政協(xié)要籌備楊虎城紀念館,她被調到省政協(xié)文史館,才有機會完整地了解父母的生平。

    楊拯英后來在一本名為《民國人物2》的刊物上寫了母親的小傳。后來姐姐楊拯美在這個基礎上搞了些調查,和她共同完成了《回憶母親謝葆真》一書。

    1922年出生的楊拯民是楊虎城長子,也是楊將軍被害后唯一在世的兒子。楊拯民深受父親影響,很早就參加革命。從1942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楊拯民先后擔任過陜甘寧邊區(qū)米脂縣統(tǒng)戰(zhàn)部長、縣委書記等職。1950年,楊拯民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甘肅玉門工作,楊拯民成為新中國石油工業(yè)的第一代功臣。他歷任玉門石油管理局局長、陜西省副省長、天津市副市長、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八屆委員會常委、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1998年逝世于北京,并與同年被安葬在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的楊虎城烈士陵園,與父母陵墓相伴。

    楊拯坤又名周盼,是楊虎城將軍的長女。楊拯坤與哥哥楊拯民為一母所生,母親是羅培蘭。新中國成立初期,楊女士在中央宣傳部工作,后調入北京市工作。20世紀70年代以后,楊拯坤進入旅游部門工作,擔任過中國國際旅行社北京分社副總經(jīng)理、北京旅游局副局長等職,1994年病逝。

    楊五女兒楊拯陸(1936.3.12—1958.9.25),畢業(yè)于西北大學石油地質系,同大哥一樣,她選擇了石油事業(yè)為祖國建設,主動要求到新疆石油管理局進行地質勘探工作,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質勘探隊117隊隊長,1958年在三塘湖地區(qū)勘察石油地質時,遇到風暴雪,氣溫驟降至攝氏零下20多度,寸步難行,不幸凍僵犧牲,年僅22歲。楊拯陸犧牲后,中共稱她為“黨的優(yōu)秀兒女,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堅強不屈的模范共產(chǎn)黨員”,被追認為革命烈士,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把她勘察的三塘湖盆地的一個含油地質構造命名為“拯陸背斜”(包括新疆準葛兒盆地東部克拉瑪依與北塔山之間的二塘湖曠野的地質構造)。

    幺女楊拯國(1941—1949)(亦稱楊拯貴),1941年出生于獄中,1949年6日與將軍及哥哥楊拯中一同遇害,1950年2月與將軍等同葬長安楊虎城烈士陵園。

    楊虎城的長孫楊協(xié)已經(jīng)退休。今年4月楊虎城暨十七路軍研究會在西安成立,楊協(xié)也獲邀成為會員。

    楊虎城次孫楊瀚一直在北京工作生活,現(xiàn)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西安事變研究會會長。1996年移居加拿大。時值西安事變70周年前夕,楊瀚編撰的《楊虎城大傳》出版發(fā)行。因為出國,楊瀚成了楊家后人里為數(shù)不多的與張學良見過面的人,1999年和2000年兩次到夏威夷看望張學良。

    楊虎城 - 囚禁和被殺害經(jīng)過

    “西安事變”后,蔣介石回到南京,立即違背諾言,將張學良公開扣押,逼楊虎城辭職赴歐美考察?!捌摺て摺笔伦儼l(fā)生后,楊虎城響應中共和全國人民“共赴國難”的號召,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攜眷返國。

    可是蔣介石卻念念不忘在西安被扣的仇恨,仍把個人恩怨放在第一位。當獲悉楊啟程返國的消息后,他立即電召軍統(tǒng)首腦戴笠去南昌,指示辦法。戴笠一回到武漢,就命令軍統(tǒng)特務隊長李家杰,在特務隊中挑選了便衣警衛(wèi)三十余名,帶往南昌布置。同時蔣介石還加派了憲兵一個連,共同負責擔任押解和看守楊虎城的工作,以免發(fā)生意外。

    楊虎城返抵香港時,“八·一三”上海戰(zhàn)役早已發(fā)生,國民黨反動政府正向武漢愴惶撤退。于是他便先去武漢。當時蔣介石偽稱要在南昌召見楊,楊在戴笠陪同下從漢口乘專機到達南昌后,即被軟禁在南昌百花洲熊式輝的別墅里。這時楊才知道中了蔣的毒計,萬分憤慨,但已無可奈何。熊式輝的這所別墅,是一所獨立的小洋房。擔任內層警衛(wèi)看守的,是軍統(tǒng)便衣特務隊。外層警衛(wèi)崗哨由憲兵擔任,防范異常周密。蔣介石怕楊回國后先去西北,那樣便難下手,所以決定先行扣押。當時楊夫人及公子、隨員等已返西安,但蔣介石仍不放過,隨又設法將他們騙往南昌,一同囚禁。后另有說法,楊夫人和公子是楊將軍轉囚益陽時才和他一道囚禁的。

    約在一九三八年春南京淪陷時,蔣介石離開南昌之前,又令戴笠將楊夫婦及公子轉移后方。從浙贛鐵路乘專車經(jīng)株州到長沙,沿途警戒嚴密,上下車均在夜間。楊在長沙東郊朱家花園住了一些時候,又被押往益陽桃花坪,住在軍統(tǒng)設在那里的臨時監(jiān)獄附近的民房內。直到冬天武漢撤退時,楊全家又被解往貴州息烽。離開益陽的前一個晚上,軍統(tǒng)將囚禁在益陽的二十多名進步人士殺害了。這些人是從南京、南昌、武漢等地撤退時移禁到益陽的。據(jù)當時看守的特務隊長李家杰談:楊聽到附近的槍聲和慘叫聲,一夜都沒有睡,他以為會在那里殺害他。他摟著男孩說:“我死了不知有誰來照料你!”他哪會想到,蔣介石以后殺害他的時候,連孩子也一同遭到毒手哩!第二天拂曉起程時,他看到特務們正在附近掩埋被害人的尸體,一語不發(fā),帶著無限悲傷的情緒上了汽車。到了貴州息烽縣后,他又在軍統(tǒng)設在陽朗壩的看守所住了一個時期。這個看守所以后改為軍統(tǒng)息烽監(jiān)獄,是一個可容四、五百人的集中營,專門用作囚禁中共黨員、進步人士和違犯軍統(tǒng)紀律的軍統(tǒng)特務分子的。中共四川省委車耀先、羅世文,黨員張蔚林、張露萍、馮傳訊(慶)等許多人以及民主人士馬寅初、黃顯聲等都在這里囚禁過。人們只要關在這里兩三年,便被折磨得連走半里路都不能支持。連軍統(tǒng)特務們談到這個監(jiān)獄都不寒而栗,對革命人士的迫害就可想而知了!

    一九三九年夏,戴笠到了息烽。他看陽朗壩離公路太近,怕出問題,便命令特務們另找地方。以后發(fā)現(xiàn)離息烽縣城十多里的高山頂上的玄天洞,便決定將楊遷到那里去囚禁。戴笠親自上山察看了一番,叫在附近修建供特務隊和憲兵等居住的房屋以后,便將楊移送過去。玄天洞是一個天然的大石洞,有十丈多高,里面有一所道士廟,只有一個大洞口可供出入,警戒極為方便。特務將道士攆出,強占了這個地方。這個廟建在山洞內,終年不見陽光,因此潮濕異常。楊全家在西北地勢干燥的地方過慣了,住此很不適宜,加上心情不快,便常常生病。這時楊已看出蔣介石短期內決不會釋放他,為了長久打算,便一再表示,愿意自己出錢在洞外修間房子居住。看守他的特務隊長李家杰是云南鹽津人,一向貪財如命,聽到他愿意自己出錢修房子,便極力幫他向戴笠請求,得到批準。楊高興地拿出四百元美金,交與李家杰代辦。李除在兌換美金時揩了一筆油水外,修建時又偷工減料,搞得十分簡陋。楊對此非常生氣,但也無可奈何,只好將就下去。

    蔣介石對看守楊虎城的事極為重視,曾再三叮囑戴笠不可大意。為此,戴笠于一九四零年又親往息烽布置,除在楊住宅四周派有便衣特務嚴密看守外,外層憲兵也分兩層布崗。憲兵連連部設在后山高地,可以控制后山和楊的住宅。軍統(tǒng)特務隊則設在前面上山的路口。崗哨距離近,白天彼此看得很清楚,晚上更縮小范圍,并采用傳更辦法:就是用大竹子劃兩道口,象過去城市打更用的竹梆一樣,以木棒敲打就發(fā)出很大的聲音。每到夜間,隔一定時間,由第一個崗哨先敲幾下。梆聲剛落,第二個便得接著敲打。象這樣輪流著一個個敲下去。只要一處不響,帶班的馬上去檢查。從天黑到第二天黎明,梆梆之聲響徹高山深谷。

    白天,楊可以在洞門口走動,他最愛走到距住所幾十步遠的一個山嘴上,去眺望通過息烽的公路。因為山上終年沒有外人來往,只有從那里可以看看往來在公路上的汽車。一到夜間,便不準出門,只能在室內呆著。

    當時,戴笠時常派軍統(tǒng)機關任總務處長去看囚禁在貴州桐梓縣的張學良和在息烽的楊虎城,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也順便送給他們一點吃的東西。戴笠對張學良生活上的待遇安排較好,因為張同宋子文是兒女親家。加上張夫人于鳳至與趙一荻(即趙四小姐)兩人在一九四四年前每年輪流陪張,她們都曾去美國休息,回來總帶有不少東西,因而張的生活比較好點。而楊因蔣介石對他特別仇恨,從來沒有外面接濟,他自己有一點錢又舍不得用。加上當時法幣天天貶值,經(jīng)手特務揩油,所以生活相當困苦,他想換一套新棉衣都很不容易。軍統(tǒng)機關任總務處長每次去看他,他總背著看守的特務向軍統(tǒng)機關任總務處長訴苦。軍統(tǒng)機關任總務處長當時哪里會同情他,還不是敷衍一下,叫他忍耐點。就是調整一下,也維持不了幾天,又因法幣貶值,仍舊是天天缺這少那,使他常為生活上的一些問題感到苦惱。

    對于帶在身邊的小兒子的教育問題,楊很關心。由于軍統(tǒng)不準他兒子上學讀書(怕走漏消息),他便多次請求買一部百科全書(或萬有文庫)給他兒子閱讀,后來總算準許了。他對此很高興,自己也常拿這些書來消遣。軍統(tǒng)機關任總務處長每次同他談話,他只談在歐洲游歷時看到的一些東西,絕口不談西安事變時的情況。有一次偶然提到他和一個叫什么李虎城的人守西安的舊事,馬上就不愿意再談下去。軍統(tǒng)機關任總務處長很佩服他的記憶力和他聽別人念東西時那種專心注意的神情。他同人談話,不但能很清楚地記得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看到過什么東西,而且在別人的談話中,遇到什么地方有問題或不符事實,他都能在聽完以后,一點一點地給指出來。

    約在一九四一年間,楊夫人又生了一個女孩。這給他精神上帶來不少安慰,但這是暫時的安慰,很快就變成了憂傷。因為軍統(tǒng)認為他夫人謝葆真是共產(chǎn)黨員,不但對她的言行特別注意,并且經(jīng)常有意刺激她。幾年中由于種種不如意事,使得她漸漸有些精神失常。她非常痛恨那些特務,甚至戴笠去時,她也憤怒地加以斥責,這更引起特務們的不滿和仇視,總想方設法去折磨她,在她產(chǎn)后也很少給予應有的照顧。有一次她在吃飯,正感到飯菜粗劣難以下咽,怡好遇到特務隊長李家杰去看他們,她便提出質問。李用言語頂撞她,她氣憤極了,便將手中飯碗向李打去。李一看不對,拔腿便跑,回去便說她有很嚴重的神經(jīng)病,要把她同楊隔離,以免妨礙楊的生活。軍統(tǒng)批準了李的建議,硬叫她同楊分居,仍舊回到玄天洞廟內一個人去居住。經(jīng)楊再三請求,才答應她住在洞外自建的房屋去,楊則搬進濕暗的玄天洞去。就這樣把他們夫婦拆開。楊對此很為悲憤,但在那種情況下,又有什么辦法呢!楊夫人被特務們這樣折磨,神經(jīng)真的越來越失常,整天叫罵,特務們都不敢見她,終日把她關在房內不讓出來。楊每聽到她叫喊,又不能去勸慰,只有暗中揮淚,難過異常。

    一九四一年冬或一九四二年春,戴笠去看楊。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請求戴笠撤換李家杰,因為李使他太感痛苦了。戴只好答應下來,到重慶后便改派龔國彥去接替李任隊長。另外派原來在特務隊任醫(yī)官的張靜甫兼任副隊長。李家杰因為經(jīng)常反映楊夫婦的情況,看守有功,被提升為中央訓練團警衛(wèi)組上校副組長,代理戴笠所兼任的組長職務。

    龔國彥,浙江人,系戴笠所辦杭州特訓班畢業(yè)的特務,戴一向認為他忠實可靠。他外表較李對人溫和,而實際上同李一樣毒辣陰險。張靜甫,河北人,系戴笠所辦湖南臨澧特訓班畢業(yè)的特務,曾學過幾年醫(yī),但沒有什么臨床經(jīng)驗,什么病也看不好。楊夫婦有病,經(jīng)常請息烽軍統(tǒng)特訓班醫(yī)官去診治,偶爾也請過幾回中醫(yī)。約在一九四四年前后,楊夫人病情有了好轉,才準許楊搬回新洞自建的屋內,與她同居。

    戴笠對看守楊的工作,除了前面所談的警衛(wèi)布置外,還特別叮囑軍統(tǒng)息烽監(jiān)獄主任周養(yǎng)浩經(jīng)常去看看。周是戴的小同鄉(xiāng),也是一個非常兇狠殘暴的特務頭目。戴很信任周,因周管理息烽監(jiān)獄那一整套的嚴密管制犯人的辦法,很為戴笠所稱贊。雖然看守楊的特務隊是直接受軍統(tǒng)司法處和特務總隊所領導,但也要受周的監(jiān)督,因為多一層關系,可以更好地防止日久發(fā)生意外問題。周經(jīng)常去陪楊打小麻將消遣,每次總有龔國彥在場。楊因心情不暢,每打必輸。

    雖然有了這些嚴密布置,但戴笠還怕不妥,便連息烽縣長的職位也抓了過來,先后介紹軍統(tǒng)特務鄧匡元、徐羽儀、陳國楨去當縣長。這樣一來,所有地方組織一起掌握在軍統(tǒng)特務手中,共同配合看守楊。當時軍統(tǒng)在息烽有特訓班、監(jiān)獄、倉庫,加上看守楊的特務隊、憲兵、電臺和電機制造所等。如果縣長不是軍統(tǒng)人員,讓別人充當縣長,恐怕連縣政府大門都會被這些兇神惡煞的特務們拆掉。當時,不要說住在這些特務機關附近的老百姓叫苦連天,有冤無處訴,只能眼看這些腰上插著手槍的特務橫行霸道無所不為;甚至連經(jīng)過息烽的汽車司機都要提心吊膽捏著一把汗。只要特務們一招手汽車就得趕快停下來。停慢了,就會聽到“叭”的一聲手槍響了。再不識相,第二下就會使擋風玻璃穿一個洞。

    當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到息烽后,楊夫婦,公子聽了都高興得跳了起來。但楊一想到他自己原來抱著滿腔愛國熱忱,從歐洲趕回共赴國難,不但沒有在抗戰(zhàn)中做過一點工作,反而被囚禁了八年,真使他悲憤萬分。這時他認為蔣介石會釋放他??墒怯峙率Y在勝利后忘記了他仍被囚禁在這荒山深谷,幾次動筆想寫信給蔣和于右任,希望不要忘了他,早點把他釋放出去。他為了要求蔣抗日,不再打內戰(zhàn)而扣留蔣半個月。而結果被蔣囚禁了八年,總以為宿怨可以消除了。他把信寫好又撕毀,一直希望蔣能自動釋放他。他每天盼望,一直望到一九四六年夏天,軍統(tǒng)把在息烽的單位全部結束,遷并到重慶,才決定把他也遷到重慶繼續(xù)囚禁。當楊聽說要回重慶,真有說不盡的快樂和希望??墒且坏街貞c,又把他囚禁到歌樂山下面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楊家山的一座平房內。楊此時希望完全破滅,終日長吁短嘆。楊夫人更加氣憤,經(jīng)常責罵蔣介石太沒心肝,特務不是人。楊知道這樣會更惹禍,時常勸阻,經(jīng)過八年的折磨,楊夫人的身體越來越壞。特務們因為恨她,病了不但不醫(yī)治,反而借故刺激她。到了一九四七年,她便含著滿腔憤恨,與世長辭了。楊悲憤異常,終日抱著幼女,老淚縱橫,飲食銳減。他原來聲音非常洪亮,每次飲酒劃拳,聲震山谷。這時聲音變得低沉,身體也消瘦下來。這些情況傳到蔣介石耳內時,他總是得意地一笑。

    一九四九年九月六日,楊將軍和他的幼子、幼女,他的秘書宋綺云夫婦和幼子,在蔣介石親自策劃下,全部被慘殺于重慶歌樂山半山坡上的戴公祠。

    事后毛人鳳向軍統(tǒng)機關任總務處長談到此事時說:“老頭子(蔣介石)對于這件事干得如此干凈利落,很感滿意?!边@個暴君,在逃離大陸以前,他還念念不忘報西安半月之仇。在滿足了他十多年來殺楊的宿愿之后,才帶著悲喜交集的心情離開了重慶。他高興的是宿仇已報,悲的是從此一去永不能再回來了!

    楊虎城 - 全家被殺

    1949年9月17日,楊虎城將軍在重慶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終年56歲。同時被害的還有楊虎城的兒子楊拯中及不滿10歲的女兒、楊虎城秘書宋綺云夫婦及孩子宋振中、副官閻繼明、警衛(wèi)員張醒民。

    楊虎城,陜西蒲城人,1892年生。早年曾參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國民黨,歷任國民黨第17路軍總指揮,陜西省主席等職。1936年12月,與張學良發(fā)動了“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西安事變后,楊虎城被蔣介石逼迫出國?!捌摺て摺笔伦兒?,要求回國抗日,遭蔣拒絕。1937年11月由法國回到香港,準備參加抗日工作,后被騙囚禁達12年之久,其間楊的夫人于1947年逝世。1938年春,蔣介石命戴笠將楊虎城解往長沙,后多次遷移囚禁地點,在貴州息烽的玄天洞關了8年。1946年,國民黨又派人將他押至重慶渣滓洞的中美合作所楊家山。1949年2月,再移至貴陽黔靈山麒麟閣。1946年在重慶政協(xié)會議上,毛澤東曾提出釋放楊虎城,被蔣介石否決。1949年蔣介石“引退”后,代總統(tǒng)李宗仁曾下令釋放張學良、楊虎城,但因蔣阻撓,沒有執(zhí)行。9月,蔣介石下達殺楊命令。

    1949年9月,周養(yǎng)浩到貴陽,對楊虎城說蔣介石要在重慶見他,把他送往臺灣,楊虎城信以為真,17日乘車重返重慶中美合作所。車一出發(fā),周養(yǎng)浩就給毛人鳳打了電報,讓重慶特務安排好行刺。當晚11時許,楊虎城和兒子拯中及秘書宋綺云等人到達戴公祠。特務張鵠引他們進入房內,楊虎城走在最前面,兒子拯中雙手捧著母親的骨灰盒跟在后面。

    當拯中正要進入臥室時,特務楊進興從楊拯中身后下手,匕首刺進了楊拯中的腰間,楊拯中一聲慘叫:

    “爸!……”楊虎城猛一回頭,還未來得及看清自己兒子被刺的慘狀,就被劊子手的利刃殺害了。宋綺云夫婦和他們的孩子也一同被害,楊虎城年僅九歲的幼女也未能逃過這一劫難。一時血流滿階,慘不忍睹。

    兇手們在楊虎城父子二人的面部淋上硝鏹水,然后把楊虎城的遺體掩埋在花園的一座花壇里。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領導當天調查楊虎城的下落,第二天發(fā)現(xiàn)楊虎城的遺體。12月16日,中共中央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分別發(fā)來唁電。1950年1月15日,重慶市政府舉行隆重的追悼會,劉伯承、鄧小平等黨政負責人及民主黨派、人民團體、文教界、新聞界代表共1000余人參加了追悼會。同年,將楊虎城遷葬于西安城南長安縣韋曲鎮(zhèn)的“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

    楊虎城 - 紀念館

    蒲城縣楊虎城將軍紀念館,位于縣城東槐院巷二十九號,座北向南,分東西兩院。東院為正院,西院是花園。屬楊虎城將軍的故居。

    楊虎城將軍,幼名長久,曾用名(音忠),號虎城,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陜西蒲城縣孫鎮(zhèn)甘北村一戶農民家里。父親楊懷福,母親孫一蓮,以農業(yè)為主,家境貧寒。他僅讀過兩年私塾,便為人傭工。一九0八年,楊父懷福被清政府絞殺于西安,使楊更加仇視清廷,他便聯(lián)絡貧苦農民,抗御暴政。一九一一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運動,一九一七年,參加陜西民主革命早期僅有的一支武裝力量——靖國軍,后又參加國民軍。一九二四年參加國民黨,擁護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先后擔任師長、軍長、十七路軍總指揮、陜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等職。綜觀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討袁護法,轉戰(zhàn)關中,堅守西安,出師北伐,回陜主政,被迫內戰(zhàn),直到呼吁抗戰(zhàn),張楊合作,實行“兵諫”,逼蔣抗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他同其他許多人一樣,經(jīng)歷了曲折、復雜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過前輩和同時代許多人的地方。他特別偉大處,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張學良將軍聯(lián)合一起,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堅持抗日,反對內戰(zhàn),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拔靼彩伦儭焙?,他被迫辭職出國?;貒?,過囚禁生活達十二生之久。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七日,被蔣介石下令殺害于重慶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終年五十六歲。

    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致楊虎城家屬的唁電中指出:“楊虎城將軍在一九三六年與中國共產(chǎn)黨合作,推動全國一致抗日,有功于國家民族?!薄皸顚④姷挠⒚?,將為全國人民所永遠紀念”。

    為了紀念楊虎城將軍及其誕辰九十周年,向廣大群眾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九八三年,中共蒲城縣委決定,將楊虎城在縣城的故居,改為楊虎城將軍紀念館,遷走林業(yè)局機關,撥了???,進行整修粉刷,使其面貌煥然一新。整修過的故居正院,南北總長七十五米,寬十米,面積七百五十平方米,建筑面積五百平方米。從門前到后院,有門廳、兩側外廂房、大廳、女廳(帶券棚)、兩側內廂房、后樓房。花園南北總長五十米貯藏十米,面積五百平方米,建筑面積二百五十八平方米。有門房、花園、書房、兩側廈房和后上房。東西兩院都是公元一九三四年三月十二日(古歷)開始修建,十月底以后完工的,均系關中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式土磚木結構,花窗格門,制作精良,浮雕講究,油漆光滑,色澤明快,秀而不俗。另外,正院的東北角通向墻外,還有南北長二十一米,寬六米,面積為一百二十六平方米蓋有三間廈子伙房(現(xiàn)北半截為空院)。原為平板房,房下箍有石囤。正院的對面,馬路南邊,座南面北,原為楊故居的馬房。一九五七年已賣給私人,其建筑情況改組較大,未作考查?,F(xiàn)在故居收藏的有楊虎城將軍生前用過的部分桌、椅、床、柜等家具和楊虎城母親孫老太太六十大壽時親朋贈送的部分禮品九十多件。同時,還展出楊虎城將軍生平事跡照片和連環(huán)畫一套,介紹了楊虎城將軍的一生和他的戰(zhàn)斗歷程。從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起,開始對外開放,前來參觀的干部、群眾、學生、游客絡繹不絕,達三萬人之多。他們對楊虎城將軍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示敬仰和欽佩,作了高度的評價和贊揚,題詩留言,要“揮淚繼承先烈志,誓將遺愿化宏圖”,為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為四化貢獻終身。

    楊虎城 - 評價

    愛國將領,為國共聯(lián)合抗日做出了貢獻。卻因蔣介石背信棄義,于1937年4月被迫辭職,6月又被迫出洋考察。后在重慶解放前夕,被蔣介石指使的特務用利刃殺害于戴公祠。

    一九一一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運動,一九一七年,參加陜西民主革命早期僅有的一支武裝力量——靖國軍,后又參加國民軍。一九二四年參加國民黨,擁護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先后擔任師長、軍長、十七路軍總指揮、陜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等職。綜觀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討袁護法,轉戰(zhàn)關中,堅守西安,出師北伐,回陜主政,被迫內戰(zhàn),直到呼吁抗戰(zhàn),張楊合作,實行“兵諫”,逼蔣抗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他同其他許多人一樣,經(jīng)歷了曲折、復雜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過前輩和同時代許多人的地方。他特別偉大處,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張學良將軍聯(lián)合一起,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堅持抗日,反對內戰(zhàn),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楊虎城 - 令蔣介石寫遺囑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fā)。在蔣介石被扣押期間,一度想到了死,一天之內,寫了寄其妻宋美齡、兩兒蔣經(jīng)國和蔣緯國與全國國民三份遺囑。今據(jù)蔣介石的孫媳蔣方智怡存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室的蔣介石日記(1945年以前的日記復印件已對外開放),將遺囑介紹如下,并就蔣的日記分析其寫遺囑的原因。

    蔣介石檢討西安事變發(fā)生的責任在他自己

    蔣介石給宋美齡和兩子的遺囑,有四點重要內容:

    其一,因他自己的原因而遭拘押,致使宋美齡為他擔憂,自責自己。

    其二,他已準備死,決不向張學良投降。

    其三,希望他死后,宋美齡善待斷絕音信近十年、遠在蘇聯(lián)的蔣經(jīng)國和在德國柏林的蔣緯國,“視如己出”。

    其四,叮囑蔣經(jīng)國、蔣緯國,他死后對宋美齡盡孝道,“如你們自認為我之子”,那么宋美齡就是你們“惟一之母”,“無論何時,皆須以你母親宋女士之命是從”。

    在告全國國民遺囑中,蔣介石檢討西安事變發(fā)生的責任在他自己:“上無以對黨國,下無以對人民”,決心以死補償。同時希望全國同胞在他死后嚴守并實行其所倡言的信條:“明禮義”、“知廉恥”、“負責任”、“守紀律”。他相信中華民族必有復興的一天,但他至死也不肯摘下自詡為至高無上的君王的頭銜。

    蔣介石寫下遺囑的四個原因

    人之將死,預先留給后人囑咐,乃正常現(xiàn)象。但西安事變發(fā)生當天,張學良的部下在驪山活捉蔣介石時就明確告訴他,兵諫的原因,“只求你帶我們抗日而已”(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12日),并沒有侮辱殺害他的意圖。之后,蔣介石從端納那里得到了張學良對他并無加害之意,以及張、楊扣押他的真實動機。那么,蔣介石為什么還要寫下遺囑準備死,甚至自殺呢?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蔣介石被部屬扣押,使他感到屈辱、沮喪、悲傷和憤怒。12月12日黎明時分,當他在驪山虎斑石后被張學良的部下活捉時,他說:“余為蔣委員長,今既為你等所執(zhí),你應即可將余槍斃。但余尚為你之上官,除槍斃余以外,你不得對余有所侮辱?!保ㄊY介石日記,12月12日)他自被扣押西安綏靖公署楊虎城總部新城大樓后,態(tài)度羞憤絕望,不吃不喝,并堅決拒絕和張學良談判國事;讓他遷移到張學良公館附近的金家巷高桂滋公館,他以行政院長應住其直屬機關西安綏靖公署為由而拒絕,且稱張學良如果不送他回南京,他就死在這里。他在13日的日記中表白:“生而辱,不如死而榮?!彼麤Q心自盡。

    第二,擔心中共會乘機除掉他。蔣介石深知,自1927年發(fā)動“四一二”政變后,十年來國共兩黨處于對立狀態(tài),無數(shù)的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志士被屠殺;共產(chǎn)黨會利用這個機會,主張殺掉他,事實上,當中共中央收到張學良電報得知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在如何處置蔣介石的問題上,一度殺蔣復仇主義占了上風,認為現(xiàn)在是清算血債的時候了,不過,共產(chǎn)黨很快調整了策略,確定了釋放蔣介石、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第三,恐懼西安方面孤注一擲。蔣介石的生命安全取決于西安方面。事變發(fā)生后,他與張、楊處于嚴重對立狀態(tài)。他12日被扣押后,張學良曾多次去見他,他態(tài)度倔犟,說話賭氣,不容分辯;蔣的不合作態(tài)度,使得事變幾乎沒有一點解決的希望。張學良、楊虎城非常焦急,由張去對蔣說,如果中央軍仍向西安進攻,西安方面軍隊只有“退卻”。蔣明知退卻即是挾他“他往之意”,仍“置之不答”(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 17日)。這使得絕不贊成殺蔣的張學良,也同意了中共代表周恩來提出的:“答應保蔣安全是可以的,但聲明如南京進兵挑起內戰(zhàn),則蔣安全無望?!?

    西安事變發(fā)生后,是蔣介石拒不同張學良、楊虎城對話,拒絕接受西安方面和平解決事變的條件,加之南京政府討伐大軍壓境,逼迫張學良17日同意在內戰(zhàn)爆發(fā),南京政府圍攻西安前對蔣“行最后手段”(《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第213頁),即殺掉蔣介石。

    第四,蔣介石自知武力解決西安事變會危及自己的生命。蔣介石日記中寫道:“晚間端納為余言,南京對陜變已決議討伐,余心乃安。”南京頒布討伐令,集結兵力向西安挺進,并對西安郊區(qū)進行轟炸,在張學良答應三天內送蔣介石出西安的條件下,蔣給在南京主持軍事的軍政部長何應欽寫信,命令停止軍事行動和停炸西安,此信由蔣鼎文于17日乘飛機送往南京。

    但蔣只給了何應欽三天的停戰(zhàn)時間,他仍然“甚盼剿討部隊能早到西安”(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 18日)。20日,蔣要來西安的宋子文將他“應急速進兵之意見轉達中央,并示以進兵之方略”。次日宋子文回南京前和蔣介石辭行,蔣說:“照余之計,五日內可以圍困西安,則余乃安全,雖危亦無懼,不可為余生死有所顧忌也?!彼巫游碾x開時,蔣叮囑他不要再來西安,并轉告宋美齡不要來西安,同時“以手勢全力示以速即進攻”(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21日0。

    但蔣介石明了自己期望的軍事討伐將不能保證自己的性命安全,這是他寫下遺囑的第四個原因。

    根據(jù)蔣介石日記的記載,隨著蔣夫人宋美齡的到來,蔣改變了態(tài)度,同意由宋子文、宋美齡代表他與中共代表周恩來,西安方面張學良、楊虎城談判,并最終接受了停止內戰(zhàn)聯(lián)共抗日的主張。12月25日,蔣介石等人在張學良的陪同下,飛離西安,于次日回到南京。西安事變以和平收場,蔣介石寫下的三份遺囑沒有實現(xiàn)。





  • 上一篇:中共秘密黨員楊度簡介
  • 下一篇:王爾琢烈士如果活到解放后能評什么軍銜?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