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年月:楊度(1875年1月10日-1931年9月17日),原名承瓚,字皙子;后改名度,別號虎公、虎禪,又號虎禪師、虎頭陀、釋虎。清末反對禮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湖南省湘潭縣姜畬石塘村人。
戊戌變法期間,接受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的維新思想,反對帝國主義。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主編《中國新報》,發(fā)表《金鐵主義說》,主張君主立憲。同年,楊度又寫《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施憲政程序》兩文,與梁啟超的《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一起上奏。次年,清政府將政治考察館改為憲政編查館,楊度任該館提調(diào),參與沈家本主持的修律工作。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清資政院會議期間,楊度指出中國必須在法律上消除家族的各種特權(quán),國家和人民之間,是直接的權(quán)利義務關系,國家對人民要有"教之之法"和"養(yǎng)之之法",國家要給人民以"營業(yè)、居住、言論等等自由",人民"對于國家擔負責任"。這一名為"國家主義"實質(zhì)上仍是"金鐵主義"的法律理論,遭到以勞乃宣為代表的守舊派的抨擊。
從清末到民初,楊度始則反對共和革命,繼則參加袁世凱的復辟活動。他的君主立憲救國理論在實踐中處處碰壁,最后徹底破產(chǎn)。五四運動以后,工農(nóng)革命運動使他看見了中國的未來。他長期與李大釗等共產(chǎn)黨人接觸,世界觀也有了根本的轉(zhuǎn)變。1929年秋,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他申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經(jīng)黨的批準,成為秘密黨員,為黨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1931年逝世。
二、楊度的早年生活
楊度祖先世代務農(nóng),到他的祖父楊禮堂參加李續(xù)賓部湘軍,任哨長,正四品都司銜。大伯楊瑞生隨其父參軍,父子同在一營。在三河之戰(zhàn)中楊禮堂陣亡,楊瑞生死里逃生。楊瑞生后來因軍功升為總兵,駐歸德鎮(zhèn)、朝陽鎮(zhèn)等地。他的父親楊懿生為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務農(nóng),兼作吹鼓手,楊度是其長子,另有弟楊鈞(字重子),妹楊莊(字叔姬)。楊度十歲喪父,過繼給伯父。楊鈞善詩、文、書、畫、印,楊莊亦工詩文。楊瑞生駐歸德時招楊度和妹妹到其府中。十六歲改名為度,字皙子。伯父遷關外朝陽鎮(zhèn)時,楊度和妹妹回到湘潭。
光緒十八年(1892年),楊度考取秀才。光緒十九年(1893年),順天府鄉(xiāng)試舉人;光緒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會試均落第。會試期間恰逢公車上書,他亦附和,并認識了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等。還鄉(xiāng),師從衡陽東洲、船山書院一代名儒王闿運(壬秋,湘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楊度二十一歲時,王闿運親自到楊家招其為學生。師生關系之親密,楊度深受王闿運喜愛,并可以隨便開玩笑。王闿運在《湘綺樓日記》中常稱楊度為"楊賢子"。楊度在王闿運門學了三年,他醉心于王室帝王之術,這對他以后的一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曾與友人說:"余誠不足為帝王師,然有王者起,必來取法,道或然與?"楊鈞、楊莊也學在王門,楊莊后嫁與王家四子。同門還有夏壽田、八指頭陀、楊銳、劉光第、劉揆一、齊白石等。
后來因為時局的變化,楊度對新學也開始感興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湖南新政,譚嗣同、熊希齡、唐才常、梁啟超在長沙辦時務學堂,蔡鍔(艮寅)、劉揆一、楊度同在一起聽課、討論國事。
三、留學日本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楊度不顧王闿運的勸阻,瞞著老師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書院師范速成班,與黃興,即黃克強同學。受留日學生影響,思想日趨激進,和湖南留日同鄉(xiāng)楊篤生等創(chuàng)辦《游學譯編》。半年后在結(jié)業(yè)會上,日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嘉納治五郎發(fā)表了貶低清國人的言論,楊度當場和他就國民性和教育問題激烈辯論。不久以"支那教育"為題發(fā)表在梁啟超的《新民叢報》上,由此在中國留日學生得到支持和贊揚。為了籌辦《游學譯編》獲得經(jīng)費支持,楊度被迫回國。隨后奉師命謁見了張之洞,受到張之洞的稱贊。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楊度被保薦入京參加新開的經(jīng)濟特科進士考試,初取一等第二名。一等一名是未來的北洋政府的財長、楊度的共事和政敵梁士詒。由于梁士詒這個名字被說成是"梁頭康尾",而"康梁"因為戊戌變法,正為慈禧太后所恨,所以,梁士詒被除名。楊度受到牽連,又是"湖南師范生",且在日期間有攻擊朝廷,策論中有不滿朝廷的言論,疑為唐才常同黨和革命黨,也被除名,并受到通緝。楊度避居家鄉(xiāng),娶妻中路鋪黃氏仲瀛。不久,楊度再赴東京,入弘文學院學習。他的弟弟和妹妹作為湖南省第一期官費留學生早些時候(光緒二十九年)也留學日本。秋,楊度與梁啟超在橫濱相遇。10月,感于"國事傷心不可知",和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作《湖南少年歌》,發(fā)表于梁啟超《新民叢報》,其中有"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盡擲頭顱不足痛,絲毫權(quán)利人休取!"句(《湖南少年歌》全文)。此時楊梁"二人相與,天下之至好也。"
光緒三十年(1904年),楊度轉(zhuǎn)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國憲政;與汪精衛(wèi)同學。此時在日留學生愛國熱情高漲,?;逝?、排滿革命派各自宣傳自己的主張。楊度主張憲政,不介入兩派論爭。他熱心國事、友善同學、才華出眾在中國留日學生中頗具聲望。蔡鍔在留日期間"與楊度最善",休假日必到楊度家吃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楊度被選為留日學生總會干事長,后又被推舉為留美、留日學生維護粵漢鐵路代表團總代表。他帶頭請愿,要求廢除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美粵漢鐵路借款續(xù)約,主張收回路權(quán)自辦以維護國家主權(quán),發(fā)表《粵漢鐵路議》。他以總代表的身份回國,根據(jù)他老師的對策,提出官紳籌款自辦。拜見張之洞,得到張之洞的支持。不久粵漢鐵路收回自辦,他圓滿完成任務,聲望大增。
他在東京和孫中山就中國革命問題辯論數(shù)次,"聚議三日夜不歇,滿漢中外,靡不備論;革保利弊,暢言無隱。" 他不贊成孫的革命思想,但他將黃興介紹給孫中山,促成孫黃合作。不久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力邀楊度參加,他拒絕參加,愿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堅持走君主立憲救國道路。
四、楊度參加立憲活動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guī)則》,并稱清國人"放縱卑劣",留日學生群起抗議。楊度以干事長的名義遞交抗議書。在留日學生中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自辦學校,一派主張妥協(xié)。湘人陳天華憤然蹈海。作為總干事長楊度被一些人指責辦事不力。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出鎮(zhèn)國公載澤、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歐、美、日)考察憲政。為了交差,熊希齡赴日請楊度和梁啟超捉刀起草報告,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梁啟超寫《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由此博得大名。是年,清政府根據(jù)這個報告下詔預備立憲。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楊度在東京創(chuàng)立《中國新報》月刊,任總編撰,"不談革命,只言憲政",楊、梁分道而行。他發(fā)表14萬字巨論《金鐵主義》等許多文章,宣傳君主立憲,主張成立政黨,召開國會,實行憲政?!吨袊聢蟆?、《新民叢報》、《民報》幾成三足鼎立之勢。還組織政俗調(diào)查會(后改名憲政講習會、憲政公會),以設立民選議院為立憲運動的中心目標。同年,梁煥奎、范旭東籌備湖南憲政公會,有意擁楊度為會長。10月,楊度回國,恰伯父逝世。12月,成立湖南憲政公會,楊度為會長,起草《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愿書》,請他的老師王闿運作過修改,并聯(lián)絡不少湖南名流聯(lián)名上奏,開清季國會請愿運動之先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春,袁世凱、張之洞聯(lián)合保薦楊度,說他"精通憲法,才堪大用",進京出任憲政編查館提調(diào),候補四品(他僅有舉人功名)。袁世凱安排他在頤和園向皇族親貴演說立憲精義,極力主張開設民選議院。清政府關于"立憲"的文件多出于楊度之手。此時朝廷要搞"法治"了,號召王公大臣都要"學法",于是,楊度被委任為高級"講師",得以出入頤和園,為這些王公大臣們"惡補"法律常識,并開設了憲法講座。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清廷成立的"皇族內(nèi)閣"中,楊度是統(tǒng)計局局長。楊度和袁世凱私交頗深,關系非同一般,又懷有知遇之感。他認定袁世凱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師。當攝政王載灃要殺袁世凱時,楊度竟敢拒不草詔,冒死論救。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他來到袁世凱的故鄉(xiāng),成為袁世凱的幕僚。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任袁世凱內(nèi)閣學部大臣。他感到袁內(nèi)部受到排擠。由于他與孫中山、黃興和袁世凱都有密切關系,因而與汪精衛(wèi)一起發(fā)起"國事共濟會";他作為袁世凱的代表之一,負責南北調(diào)停。民國元年(1912年)秋,黃興在北京極力邀請他加入國民黨,他沒有答應。后來胡瑛等又請他入黨,他提出除非國民黨放棄政黨內(nèi)閣的主張,他才可以考慮。他還請他的老師出山,王闿運曾任國史館館長。
五、追隨復辟
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后,楊度任參政院參政,民國四年(1915年)4月,楊度呈送《君憲救國論》,"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于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quán),行立憲之業(yè),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業(yè)之極好機會。"深得袁世凱的贊許,稱之為"至理名言"。是年,在袁世凱政府學副大臣任內(nèi)與孫毓筠、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嚴復等人共同發(fā)組織籌安會,任理事長。主張君主立憲,為袁世凱稱帝鼓吹。袁世凱對其恩寵有加,并親自賜匾題字,稱他為"曠代逸才"。洪憲帝制一出臺,便遭到全國上下的唾罵聲討,在家鄉(xiāng)被罵為漢奸,他先前的好友梁啟超稱其為"下賤無恥、蠕蠕而動的嬖人"。
民國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凱逝世,臨死前大呼"楊度誤我!"。楊度寫下挽袁世凱聯(lián):"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九原可作,三復斯言。"章太炎論洪憲帝制失敗之關鍵,有所謂三個人反對三個人,其中首先就是梁啟超反對楊度。黎元洪繼任總統(tǒng),發(fā)布懲辦通緝帝制禍首令,他列第一名。袁世凱死后,楊度心灰意冷,踲入空門,在天津、青島外國租界閉門學佛,在出世、超脫的佛學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過去。以"虎禪師"為名寫了不少論佛的雜文和偈語。
民國六年(1917年),張勛發(fā)動兵變,發(fā)生了張勛復辟,清廷邀請楊度入京參加,被他拒絕,他通電張、康"所可痛者,神圣之君憲主義,經(jīng)此犧牲,永無再見之日。度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披發(fā)入山,不愿再聞世事。"他宣布披發(fā)入山,學佛參禪。他認為禪的基本精神就是無我,提出"無我主義"的"新佛教論"。民國七年(1918年)被特赦返京。
六、加入中共
君主立憲失敗后,他的政治主張逐漸轉(zhuǎn)向民主共和。民國十一年(1922年),陳炯明叛亂,他受孫中山委托,作為中山特使,通過夏壽田游說曹錕(夏壽田此時是曹的秘書),制止吳佩孚援陳,幫助孫中山度過政治危機。孫中山說:"楊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諾言"(指東京時言)。民國十一年(1922年)楊度在上海加入中國國民黨。孫中山特電告全黨,稱楊度"此次來歸,志堅金石,幸勿以往見疑"。此后楊度在山東張宗昌那里策應過北伐,張宗昌對楊度也言聽計從,只有楊度曾為新聞記者林白水求情時,張宗昌才答應。他開始和一些共產(chǎn)黨員交往,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在上海時通過孫中山認識了李大釗。
民國十六年(1927年),楊度在北京設法營救李大釗、成舍我。民國十七年(1928年),寓居上海,佯以賣字畫為生,為杜月笙門下"清客",為共產(chǎn)黨提供過不少情報。 加入中國互濟會,捐助過一筆不菲的經(jīng)費。楊度的最后的一篇文章是為杜月笙寫的《杜氏家祠記》。楊度認為杜月笙是俠而儒的人物:"予初聞杜君名,意為其人必武健壯烈,意氣甚盛;及與之交,則謙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民國十八年(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時,楊度申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由潘漢年介紹,伍豪(周恩來)批準,秘密入黨,與周恩來單線聯(lián)系。周恩來離開上海后,由夏衍同他單線聯(lián)系。曾有人譏諷他投機,他駁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機?"他的黨員身份鮮有人知,直到四十多年后周恩來病危時才公之于世。1975年冬,周恩來在重病和王冶秋談話時說,在重新修訂《辭?!窌r,對中國近代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他特別提到了楊度晚年參加共產(chǎn)黨一事:"他晚年參加了黨,是我領導的,直到他死。"
七、最后時光
楊度晚年根據(jù)孫中山的建議,準備撰寫的《中國通史》,做了許多準備,并寫好了大綱,然歲不與人未完成。民國二十年(1931年)6月,杜月笙在浦東的家祠落成,楊度寫了一篇《杜氏家祠記》,請鄭孝胥書寫,作為他們兩人的賀禮;此外,楊度還寫了一篇《杜氏家祠落成頌》,勒石立碑。杜月笙十分依重楊度,請其擔任落成典禮文書處主任,楊度感恩知遇,在人來客往,川流不息的辦事處,他朝夕忙碌,事必躬親,很為朋友盡責;杜月笙也很關心楊度,知他鴉片癮奇大,特囑人預備一副煙具,一張煙榻,好讓其忙中過癮。但終究近六十歲的年齡,又有肺病、胃病在身,楊度忙累之后,舊病復發(fā),回家兩個多月后,便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了。逝世后安葬在萬國公墓(今宋慶齡陵園)。周恩來、潘漢年前往吊唁。
八、主要成就
內(nèi)憂外患之下,清政府終于走上預備立憲的道路。對楊度和梁啟超而言,這是一條實現(xiàn)"憲政救國"之夢的途徑。楊度撰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實行憲政程序》兩文,又請梁啟超代寫《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在此基礎上,五位大臣們再加工、潤色,上呈慈禧,奏請立憲。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頒布仿行憲政的上諭,確立君主立憲為國策。一時間,海內(nèi)外立憲派人士都躍躍欲試,希望能在這場新政中發(fā)揮作用。兩位幕后代筆人當然愈發(fā)"舍我其誰"了。楊度和梁啟超都認為組織新政黨、推動大清政治改革的時機到了。兩人頻頻會面或書信往來,同樣身懷政治抱負的熊希齡也到了日本,3人在神戶進行組織政黨問題的商討,把醞釀中的新政黨命名為"憲政會",預設本部于上海,由楊度出任干事長。初步討論新黨的綱領:尊崇皇室,擴張民權(quán);鞏固國防,獎勵民業(yè);要求善良之憲法,建設有責任之政府。并擬定在國內(nèi)爭取政界要人和立憲名流加入。
楊度自辦《中國新報》,擁有了自己主導的輿論宣傳陣地,又與方表、陸鴻逵等人在東京組織"政俗調(diào)查會",并自任會長。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7月,梁啟超和徐蔣二人合作組成政聞社,而楊度發(fā)起成立了憲政講習所。他聯(lián)絡湖南士紳在長沙成立憲政講習會湖南支部,并上書清政府請開國會,開創(chuàng)了先河。在楊度的領導下,憲政講習所活動頻繁,以"開國會"為號召像政府請愿的辦法,更使其聲勢浩大。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月,憲政講習所更名為"憲政公會"。6月,經(jīng)清廷民政部批準,憲政公會成為合法組織。楊度隨即召開評議會,重新修訂章程,確立宗旨為"確立君主立憲政體",他本人出任改選后的常務長。各地支部紛紛成立,聲勢盛極一時。
九、人物評價
楊度病中自題挽聯(lián):帝道真知,如今都成過去事;醫(yī)民救國,繼起自有后來人。
王闿運:"弟子楊度,書癡自謂不癡,徒挨一頓罵耳。"王對他實行專制要通過"民主表決"的做法批評說"謗議叢生,知賢者不懼。然不必也,無故自疑。欲改專制,而仍循民意,此何理哉。"王曾說他"憨直",不圓通。曾將他與蔡鍔比較,認為楊度才高氣傲,以澄清天下自許,往往是考慮不周,急于求成;蔡鍔智慮深沉,胸懷大志而不露鋒芒。如果蔡鍔能與楊度合作,他們的成就不可限量。(洪憲時在日記中寫道)
蔡鍔:"湘人楊度,曩倡《君憲救國論》,附袁以行其志,實具苦衷,較之攀附尊榮者,究不可同日語。望政府為國惜才,俾邀寬典。"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中說袁世凱罵楊度是"蔣干"。盡管他為袁出力很多,但并未實現(xiàn)他帝師的目標,就連開國元勛也沒有當成,僅被授以勛四位和參政院參政等閑職。
楊云慧曾這樣評價父親:"他的思想僅從愛國出發(fā),認識不到人民群眾的力量。他既希望國富民強,卻又害怕流血革命,而把希望寄托在握有權(quán)勢的 開明統(tǒng)治者身上。所以,從留學日本時起,父親就一直注意國內(nèi)的政治動向,尋找這個"有為者",希望他帶領大家立憲革新。這也正符合了他在《湖南少年歌》中所說的'大地何年起臥龍'的思想。"
楊度之孫楊友麒說:"我也有點可惜楊度,從才能上講,他不比梁啟超差,但他把自己的才學很多浪費在政壇上了。他本身又不是當官的料,他是一個書生,書生就干書生的事多好。"
十、個人作品
1、挽聯(lián)
挽王闿運師:曠古圣人才,能以逍遙通世法;平生帝王學,只今顛沛愧師承。
挽黃克強: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弛,肝膽至今推摯友;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挽蔡松坡:魂魄異鄉(xiāng)歸,于今豪杰為神,萬里江山皆雨泣;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挽孫文:英雄作事無它,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挽梁任公:事業(yè)本尋常,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殺,我獨憐才。
2、楊度歌曲
《黃河》,1904年楊度作詞,次年沈心工作曲,是一首影響較大的歌曲:
黃河黃河,出自昆侖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古來圣賢,生此河干。獨立堤上,心思曠然。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思得十萬兵,長驅(qū)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zhàn)勝終不還。君作鐃吹,觀我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