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捌拼袄碚摗辈粌H僅在社會管理中有所應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中。
2、蝴蝶效應
什么是蝴蝶效應?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后,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
“蝴蝶效應”之所以令人著迷、令人激動、發(fā)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膽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蝴蝶效應”反映了混沌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征:系統(tǒng)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
經(jīng)典動力學的傳統(tǒng)觀點認為:系統(tǒng)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對未來狀態(tài)所造成的差別也是很微小的??苫煦缋碚撓騻鹘y(tǒng)觀點提出了挑戰(zhàn)。混沌理論認為在混沌系統(tǒng)中,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jīng)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tài)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我們可以用在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形象的說明。這首民謠說: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只蹄鐵;
壞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zhàn)馬;
折了一匹戰(zhàn)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zhàn)斗;
輸了一場戰(zhàn)斗,亡了一個帝國。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確實能夠造成這樣的惡果。一些看似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集體內部的分崩離析,一定要防微杜漸,否則,悔之晚矣。
“蝴蝶效應”啟示錄,古往今來知多少?
3、近因效應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強烈的,可以沖淡在此之前產(chǎn)生的各種因素,這就是近因效應。有這樣一個例子:面試過程中,主考官告訴考生可以走了,可當考生要離開考場時,主考官又叫住他,對他說,你已回答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評委覺得不怎么樣,你對此怎么看?其實,考官做出這么一種設置,是對畢業(yè)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應聘者的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如果這一道題回答得精彩,大可彌補此前面試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會由于這最后的關鍵性試題而使應聘者前功盡棄。
4、青蛙效應
從前有一則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會縱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進溫水中,它會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溫,即使升至攝氏80°,青蛙也仍然會若無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隨著溫度的繼續(xù)上升至90°~100°時,青蛙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在此情況下,青蛙已經(jīng)失去自我脫險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為止。在第二種狀況下,青蛙為什么不能自我擺脫險境呢?這是因為青蛙內部感應自下而上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激烈的環(huán)境變化,而對緩慢、漸進的環(huán)境變化卻不能及時做出感應。這就是一種“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美人效應
羅馬一家自助餐廳的老板想出一個賺小費的妙計。他請來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臺邊收錢,以便使男客們神魂顛倒,慷慨解囊。誰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沒過幾天,就對老板說:“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問:“這是怎么回事呢?”“現(xiàn)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臺邊反復地數(shù)我找給他們的零錢!”
6、鯰魚效應
西班牙人愛吃沙丁魚,但沙丁魚很嬌貴,極不適應離開大海后的環(huán)境。用不了多久就會死掉。為延長它的活命期,當?shù)貪O民想出了一個辦法,將幾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在運輸容器里。為了躲避天敵的吞食,沙丁魚在有限的空間里快速游動,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經(jīng)濟學上講的鯰魚效應。為了更好地生存發(fā)展下去,懼者必然會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的就越快。
7、暈輪效應
暈輪原指月亮被光環(huán)籠罩時產(chǎn)生的模糊不清的現(xiàn)象。暈輪效應是一種普通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即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會因對他的某一品質特征的強烈、清晰的感知,而掩蓋了其他方面的品質。
畢業(yè)生在求職應聘中,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這種暈輪效應,把自身的優(yōu)勢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一定會給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贏得對方的賞識,取得面試的成功。比如,當招聘者問及你的英語水平時,你便用英語熟練地與其交談,必然會引起招聘者的極大興趣,很可能當場便與你拍板“成交”。但在運用這一效應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環(huán)”效果,那種虛妄做出的行為,往往適得其反。
8、木桶效應
在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是指用一個木桶來裝水,如果組成木桶的木板參差不齊,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這個木桶中最長的木板來決定的,而是由這個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決定的,所以它又被稱為“短板效應”。由此可見,在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短板”的長度決定其整體發(fā)展程度。正如,一件產(chǎn)品質量的高低,取決于那個品質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決于那個品質最好的零部件;一個組織的整體素質高低,不是取決于這個組織的最優(yōu)秀分子的素質,而是取決于這個組織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質一樣?!朔N現(xiàn)象在管理學中通常被稱為“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對你有何啟示?
9、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眹趸貋頃r,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他10 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于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反應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即贏家通吃。
科學家羅卜特·默特把故事中的現(xiàn)象稱為“馬太效應”——即任何個人、群體或地區(qū),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chǎn)生一種積累優(yōu)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10、 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有其神話色彩。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羅馬神話中塞浦路斯的一位王子,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時傾注了全部感情和心血,雕成后每天愛不釋手,深情凝望著它,終于有一天這個雕刻的美女活了,成了王子的妻子。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受到這個神話故事的啟發(fā),與助手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們到一所學校,隨意抽取一組一年級的學生,然后告訴這些學生的老師們說,班上的這些學生屬于大器晚成者,并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們聽。結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在學期之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明顯優(yōu)于第一次測驗的結果。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出人意料的效應呢?羅森塔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大器晚成的學生有潛力,因此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以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同時也總結出了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即“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暗含期待效應”,它是指教師對學生未來造就的可能性,懷著暗含期待的一種深沉的情感體驗。在這種體驗當中包含著熱愛、理解、尊重、關心、信賴、愛護以及較高的人際期望。在學校教育當中,老師不僅僅肩負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使命,而且還應該是學生心理上的依賴者與指導者。教育實踐也充分表明:如果老師喜歡某些學生,對他們抱有較高的期望,給他們設定較高的標準與學習目標,并經(jīng)常對他們進行鼓勵、關注與更多的個別輔導,這些學生將會以較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將會更加自信、自強,將會更加努力更加勤奮,一般都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顯著的提高與進步。這實際上是老師對學生的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與潛力,使學生受到鼓舞與激勵并對自己產(chǎn)生了自信心,從而產(chǎn)生了學習的動力。這一點,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有體會。假使有一天某人稱贊你穿的衣服很漂亮,你就會自我感覺良好,信心十足,心情舒暢,對人也熱情起來,工作也會覺得得心應手。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的刺激作用。相反,在教學中,如果老師不喜歡或忽視甚至歧視某些學生,對這些學生降低標準或不抱任何期望甚至放棄他們,任其放任自流的話,對他們的關注少了,對他們的輔導少了,久而久之,這些學生會從老師的言談舉止與表情中感受到老師的“偏心”與冷漠,從而產(chǎn)生與老師之間的誤會與隔閡,對學習更加消極,更加灰心喪氣,對老師更加反感,逐漸放棄這一學科的學習。正如《圣經(jīng)》上的這句話,富有的還要給予,沒有的還要剝奪。越有的就越有,越?jīng)]有的就越?jīng)]有。這句話應該給我們?yōu)槿藥熣咭跃荆何覀冊诮虒W中,絕對不要放棄某些學生,在授課與個別輔導中,要盡量兼顧好生與差生,要對學生多鼓勵,要重視“羅森塔爾效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