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國學(xué)文化 > 名人名著 > 正文
國學(xué)文化
  • 英雄一世,懵懂一時:唐太宗李世民
  • 時間:2019-04-26 13:38:35        編輯:xinzhengjiaoyu        點擊量:2722次
  • 李世民首先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毛澤東譽為“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李世民小傳】

    李世民即唐太宗,生于公元599年,死于公元649年,陜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唐代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名世民,是高祖的次子。母親是太穆順圣皇后竇氏。隋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太宗出生于武功縣(今陜西武功西北武功鎮(zhèn))的客館里。當時有兩條龍在客館門外戲斗,三天后才離開。

    高祖到岐州(治所在今陜西風(fēng)翔南)出任刺史,太宗當時四歲。有個書生自稱擅長相面,拜見高祖說:“你是貴人,而且有貴子?!币姷教?,說:“龍鳳一樣的姿態(tài)相貌,天庭隆起的儀表,年近二十,一定能夠濟世安民?!备咦媾滤堰@話泄露出去,想要殺掉他,書生忽然不見了,于是取“濟世安民”的意思作為名字。太宗年幼時聰明過人,見解深遠,隨機應(yīng)變,處事果斷,不拘小節(jié),當時人都猜測不透他的想法。

    公元615年,李世民應(yīng)募從軍。公元617年,在晉陽起兵,次年,被封為趙國公。公元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八月即帝位,次年改貞觀。公元649年5月,李世民病逝,執(zhí)政二十四年,享年50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明君之一。他的文治武功都是后代君主難以望其項背的。

    【毛澤東評點】

    所謂以弱當強,就是以少數(shù)兵力詳攻敵諸路大軍。

    所謂以強當弱,就是集中絕對優(yōu)勢兵力,以五六倍于敵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圍,聚而殲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讀<智囊·兵制部·制勝·孫臏>批語》,《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65-66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有一天,毛主席和我談到作戰(zhàn)問題時說,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準士兵談?wù)撨M攻的事,談?wù)撜邭?。待敵人屢攻不克,兵士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一攻即勝。這樣一可練兵,二可練民。

    ——林克《毛主席和我談學(xué)習(xí)的片斷回憶》,《難忘的回憶》,第227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

    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

    ——《讀(舊唐書·李百藥傳)批語》,《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22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李元昌與李承乾謀反。

    ——《讀(舊唐書·李元昌傳)批語》,《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218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率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讀(新唐書·李恪傳)批語》,《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233-234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盛彥師名將,冤死。

    ——《讀(舊唐書·盛彥師傳)批語》,《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220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唐太宗、李密皆當時草莽英雄。俗有兩句話說李世民,期日:“太原公子,褐裘而來”。世民常勸他父親不可固守太原,須要化家為國,李淵大悅,遂起兵直趨陜西,并用種種方法,見悅一般人。如兌錢糧,放二千宮女等。

    ——毛澤東1926年在廣州農(nóng)民運動講習(xí)所的講話,轉(zhuǎn)引自《毛澤東之魂》,第36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

    李君羨冤死。

    ——《讀(舊唐書·李君羨傳)批語》,《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16-17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唐朝人魏征說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币捕闷嫘圆粚???墒俏覀兊耐究磫栴},往往帶片面性,這樣的人就往往碰釘子。

    ——《矛盾論》,《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13頁。

    【鑒賞】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一詞中評論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五位皇帝是:“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鼻厥蓟?、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這些風(fēng)流人物,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但在毛澤東看來,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武功甚威,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但比較而言,在上述五大帝王之中,文治武功兩個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李世民。

    李世民首先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毛澤東譽為“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他是唐高祖李淵次子。隋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18歲時策動其父起兵反隋。在同群雄逐鹿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他屢為主將統(tǒng)兵,親自指揮淺水原之戰(zhàn)、柏壁之戰(zhàn)、虎牢關(guān)之戰(zhàn)、洛陽之戰(zhàn)等重要戰(zhàn)役,鎮(zhèn)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農(nóng)民起義,消滅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jù)勢力,推翻隋王朝,戰(zhàn)功最多,充分表明他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作為一個卓越的軍事家,李世民的軍事思想有以下特點。

    一、以弱當強,以強當弱。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自少經(jīng)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過數(shù)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陣后反而擊之,無不潰敗?!泵鞔≌f家馮夢龍認為李世民這種戰(zhàn)術(shù)是用孫臏的“駟馬法”。孫臏到齊國住在田忌家里,在田忌同齊王、公子比騎射時,他讓田忌以最差的馬與對方最好的馬比賽,以最好的馬與對方中等的馬比賽,以中等的馬與對方最差的馬比賽。結(jié)果田忌二勝一負,贏了這場比賽。這種制勝之術(shù),被后人稱為“駟馬法”。毛澤東在讀馮夢龍《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部·制勝·孫臏》時,對孫臏的“駟馬法”和李世民的“以弱當強,以強當弱”之法,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提出其要旨在于以少數(shù)兵力佯攻敵大軍,再以優(yōu)勢兵力圍而殲之。這個觀點,也是毛澤東從自己的軍事指揮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

    據(jù)此,毛澤東對李世民、朱元璋的軍事指揮才能都作了高度評價。這兩個人都是橫刀立馬,南征北戰(zhàn),從戰(zhàn)亂中打出一統(tǒng)天下的封建帝王。關(guān)于李世民的軍事指揮藝術(shù),毛澤東曾對其秘書林克說過: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準士兵談?wù)撨M攻的事,談?wù)撜邭?。待敵人屢攻不克,兵士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一攻即勝。這樣一可練兵,二可練民。淺水原之戰(zhàn),太宗率軍與薛仁杲相持60余日?!百\眾十余萬,兵鋒甚銳,數(shù)來挑戰(zhàn),太宗按甲以挫之”。賊糧盡,兩名大將來隆,太宗才說:“彼氣竭矣,吾當取之”。

    先令陳玉先在淺水原南誘敵,賊將宗羅喉指揮全部人馬出戰(zhàn),幾乎把陳玉先打敗。敵人壞有來得掉頭抵抗,太宗帶領(lǐng)騎兵數(shù)十人已沖人敵陣,內(nèi)外夾擊,斬首數(shù)千級,投澗谷而死者不計其數(shù),敵軍大敗。太宗率200余騎乘勝追擊,直至折土庶城下,大軍繼至,四面圍合。第二天,薛仁杲就投降了。在虎牢關(guān)拒竇建德,竇有精兵10余萬,太宗只有步騎兵3500人。兩軍在板渚筑壘相持20余日。太宗派人去河北牧馬誘敵。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兵士饑餓,都坐下休息,又爭水喝。

    太宗親率輕騎殺敵,接著大隊人馬趕到。建德還未列好陣,太宗先擊,眾軍合戰(zhàn),囂塵四起,敵軍大潰,追奔30里,斬殺3000人,俘虜5萬多,活捉竇建德。這些都是以弱當強,以強擊弱戰(zhàn)術(shù)的成功運用。

    二、沖鋒陷陣,身先士卒。

    太宗18歲策動其父起兵反隋,南殺北戰(zhàn),10余年間,每逢戰(zhàn)陣,總是一馬當先,身先士卒。而且射藝精良。18歲時,高陽賊首魏刀兒來攻太原,高祖陷入重圍。太宗以輕騎突圍而進,射敵所向皆披靡,救高祖于萬軍之中,步兵到后,又英勇沖殺,大破敵人。與隋將宋老生作戰(zhàn)時,宋有精兵2萬,氣焰囂張,太祖欲撤兵回太原,太宗哭諫得止。太宗先率數(shù)騎到城下誘敵,高祖、建成陣于敵城東,太宗陣于城南。交戰(zhàn)時宋老生先攻高祖,恰逢建成落馬,老生乘機追打,高祖、建成軍退。這時太宗自南原率二騎馳下陡坡,沖斷老生軍隊,引兵奮擊,敵兵大敗。

    三、因地因時制宜。靈活運用戰(zhàn)術(shù)。

    地形地物是作戰(zhàn)的客觀條件,高明的軍事指揮家總是巧妙地利用這些條件,獲得意外的戰(zhàn)功。太宗就是善于運用地形地物,靈活運用戰(zhàn)術(shù)而獲勝的高明的軍事家。在洛陽大戰(zhàn)王世充時,王世充在慈澗失利后退保洛陽城。太宗遣史萬寶自宜陽南據(jù)龍門,劉德成自太行東圍河內(nèi),王君廓自洛口斷敵糧道。又遣黃君漢夜從孝水河中乘船而下襲破洛陽,就是利用夜戰(zhàn)、水戰(zhàn)的條件而得以成功。在洺水戰(zhàn)劉黑闥時,太宗先讓人到上游筑壩堵水,使河水變淺,誘敵過河;當戰(zhàn)敗敵人渡河逃回時,突然把壩扒開,致使河水一丈多深,敵軍淹死無數(shù),更是地物助其成功的例子。

    唐太宗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quán)的。唐朝建立后,李淵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其弟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李元吉被封為齊王。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秦王戰(zhàn)功最多,與其謀臣猛將逐漸形成一個政治集團。秦王集團勢力日益強大,李建成感到對自己是嚴重威脅,遂與李元吉聯(lián)合起來,組成一個與之對抗的政治集團。雙方斗爭的核心是皇位問題。最初雙方都爭取李淵的信任和支持,削弱對方,壯大自己;最后,發(fā)展到兵戎相見,水火不容。李建成首先下手。武德九年(公元622年)六月的一天,李世民應(yīng)邀到東宮赴宴,李世民喝下建成遞過來的酒,突然胸口絞痛,吐血不止,同來的淮安王扶世民回府,才免一死。謀害李世民的目的未達到,李建成與李元吉又準備在出征抵抗突厥與大臣餞行時刺殺李世民。幸好建成手下一位官員向李世民告密。6月3日,李世民向高祖李淵揭發(fā)了太子與元吉的陰謀,高祖答應(yīng)次日查清。6月4日凌晨,李世民帶領(lǐng)尉遲敬德、長孫無忌、侯君集等人率精兵埋伏在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內(nèi),以待建成、兀吉入朝經(jīng)過時下手。當建成、元吉進了玄武門,走到臨湖殿時,發(fā)現(xiàn)情況異常,立刻勒馬往回走。這時,李世民大喊著沖出,元吉連忙張弓射擊,但箭均被李世民躲過,而李世民一箭就把李建成射死。這時尉遲敬德等70余精兵趕到,殺死了李元吉,并殺建成、元吉諸子,所部馮立、薛萬徹等率眾與世民激戰(zhàn)失敗。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不久,李世民被立為太子。8月,唐高祖李淵被迫讓位,李世民做了皇帝,他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即位之后,以隋亡為鑒戒,偃武修文,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虛心納諫,貞觀年間,人口增加,經(jīng)濟繁榮,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民族團結(jié),史稱“貞觀之治”。唐太祖在位23年,就把戰(zhàn)亂不息的社會治理得四海升平,充分表現(xiàn)了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李世民治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輕徭薄賦,與民休養(yǎng)。唐太宗認為,解決民的問題最重要。解決民的問題,主要是發(fā)展生產(chǎn),與民休養(yǎng)。他說:“國以人為本,人以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

    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改耳?!痹谶@種思想指導(dǎo)下,他曾下詔停建勞民傷財?shù)穆尻柷睢榱瞬徽`農(nóng)時,還把太子舉行冠禮的日子由二月改為十月。當有人提出“用二月為勝”時,他又明確表示“農(nóng)時甚要,不可暫失”。這充分說明唐太宗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唐太宗還深知“民猶水,君猶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在位期間他曾多次下詔減免賦稅。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山東大旱,免當年租賦。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關(guān)中旱災(zāi),民有賣子為生者,他命出御府金帛代為贖回。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免關(guān)中二年租稅,關(guān)東給復(fù)一年。此類例子還很多。此外,他還竭力防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驕奢淫逸。他下詔“奢侈者可以為戒,節(jié)儉者可以為師矣”。這些措施,都有利于農(nóng)民發(fā)展生產(chǎn)。

    其次,惟賢是與,因材施用。在用人方面,唐太宗根據(jù)自己的用人標準,不管是哪一種政治力量,只要有才都加以重用。他說:“朕以天下為家,惟緊是與”。他主張“惟緊是與”,反對以新舊為別,對各種政治力量一視同仁。他還明確提出:“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

    如其有才,雖仇不棄?!痹谶@種思想指導(dǎo)下,玄武門之變以后,盡管李建成集團中,“同謀害太宗者數(shù)千百人,事后,復(fù)引居左右近侍,心術(shù)豁然,不有疑阻”。他起用東宮集團的重要謀臣魏征、王珪等人。隨后,唐太宗進行了人事調(diào)整。他將秦王府高參房玄齡、杜如晦任命為左右仆射,執(zhí)掌樞機。

    他任用精通兵法的李靖為兵部尚書,魏征為秘書監(jiān),參與朝政,王珪、韋挺等原東宮舊屬也被任命為諫議大夫,讓他們在朝中議事。這種用人之道,無疑可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圍。

    唐太宗用人還善于因材施用,并不求全責(zé)備。他說:“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睂θ烁魅∷L,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作用。

    再次,勵精圖治,兢兢業(yè)業(yè)。唐太宗是一個有作為的帝王,他生活儉樸,勤于政事。貞元二年(公元628年),時任禮部侍郎的李百藥撰寫了一篇《封建論》,其中,對李世民的為政之道做了一個總結(jié),簡要而全面地概括了李世民臨朝聽政的四個特點:(1)平定四方,用懷柔政策,不圖急功,不爭近利,不勞民損兵;(2)不貪圖玩樂游賞,每次早朝,用心聽取各種進言建議,出言謹慎周詳;(3)罷朝之后,和大臣們推心置腹,辨別是非曲直,功過刑賞;(4)閑暇時孜孜不倦地學(xué)習(xí)經(jīng)典。毛澤東對這些都很感興趣,認為是李世民的工作方法,不僅對這段原文逐一加以圈點,還批注道:“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闭f明毛澤東讀史,善于總結(jié)和借鑒前人的經(jīng)驗。

    另外,虛懷納諫,廣開言路?;实奂{諫,是對臣下的極大尊重,又是一種籠絡(luò)人才的一種手段,臣僚必然竭力效忠皇帝。廣開言路,集思廣益,是治理好國家的重要條件。這種君臣關(guān)系,是儒家思想“君使臣以禮,臣待君以忠”的具體表現(xiàn)。唐太宗與魏征的關(guān)系,便是這種思想的典型。魏征在隋末參加過瓦崗軍,投唐后又為李建成的洗馬,本來是太宗的敵對力量。但是玄武門之變以后,唐太宗非常重視他的意見,魏征視唐太宗為“知己之主”,“知無不言”,前后共陳諫200余事,唐太宗非常滿意。魏征死后,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并作詩以志紀念:

    “勁條逢霜摧美質(zhì),臺里失位天良臣。唯為掩泣云后臺,空對余形無復(fù)人?!?

    毛澤東在著名的《矛盾論》中指出:“唐朝人魏征說過: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也懂得片面性的不對?!倍赫鞯倪@兩句話正是他對李世民所問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的回答。

    唐太宗“甚善其言”。此事見于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貞觀二年》。毛澤東對兼聽與偏信是辯證地看的。

    最后,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王朝是疆域空前遼闊的國家:“東極于海,西至焉者,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在此廣袤的國土上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唐太宗是這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奠基者,他在各民族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被尊為“天可汗”,成為境內(nèi)各民族的共主,這同他的開明的民族政策是分不開的。

    唐太宗執(zhí)行的團結(jié)、德化、和親的民族政策就是開明的民族政策的具體表現(xiàn)。唐太宗對少數(shù)民族的基本態(tài)度是,“降則撫之,叛則討之”。少數(shù)民族只要不公開與唐對抗,就對其實行羈縻政策,以各部的酋長為都督、刺史,仍按其原來的風(fēng)俗習(xí)慣、社會制度,對本民族進行統(tǒng)治。反之,侵擾內(nèi)地或?qū)μ朴袊乐赝{者,就用武力解決。唐初,突厥經(jīng)常大軍壓境,甚至兵進關(guān)中,威脅京師。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率軍10多萬人,分道出擊突厥,消滅了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又遣大軍進功吐谷渾,取得全勝,解除了對河西各州的威脅。另外,還與高麗、薛延陀等也先后有過戰(zhàn)爭。但是,總的來說,還是以羈縻為主要策略。太宗時還有眾多的和親與聯(lián)姻,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推行大唐與吐蕃和親。

    李世民不愧為一個英明的君主,但他一生中也曾有過一些錯誤。名將李君羨、盛彥師冤死便是兩個例證。

    盛彥師是李世民手下一員勇將。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被王世充打敗歸唐,不久又叛唐自立。在別人都不敢迎戰(zhàn)李密時,盛彥師自告奮勇,以數(shù)千人之眾在熊耳山南伏擊李密,一戰(zhàn)擒殺李密及其謀士王伯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八月,李世民平定洛陽后,依附于王世充的山東義軍首領(lǐng)徐圓朗請求投降。李世民命盛彥師前去安撫,恰逢劉黑闥起義,徐圓朗遂執(zhí)盛彥師響應(yīng)劉黑闥。徐讓盛彥師寫信勸其弟舉虞城降,盛彥師信中只字不提勸降之事,反而表示要“誓之以死”。不久,盛彥師逃回,隨李世民討劉黑闥。徐圓朗被平定后,李世民竟將盛彥師處死。所以,毛澤東讀到這里,批注道:“盛彥師名將,冤死。”說盛彥師“冤死”,是毛澤東對盛彥師軍事才能、高尚氣節(jié)的肯定,也是對李世民處理此事不當?shù)呐u。這是李世民早年所犯的一個錯誤,而錯誤處死李君羨則發(fā)生在太宗晚年。李君羨初為王世充驃騎,后歸降李世民,為武衛(wèi)將軍。在討伐劉武周和王世充的戰(zhàn)爭中,沖鋒陷陣,屢立戰(zhàn)功,李世民視為左膀右臂。

    貞觀初年,太白星常在白天出現(xiàn),有人占卜說將有一個女人出來稱武王。這使李世民大為不悅,惶惶不安,疑神疑鬼。事有湊巧,李君羨是武安人,又任武衛(wèi)將軍,封邑又是“武連郡公”,他的小名又叫“五娘子”。于是,好事之徒誣告李君羨將謀亂,李世民便將李君羨殺了。毛澤東在讀《舊唐書。李君羨傳》時批注道:“李君羨冤死”,是頗為中肯的正確結(jié)論,是對李世民錯誤做法的譴責(zé)和批評。

    唐太宗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則是在太子廢立上的優(yōu)柔寡斷。

    唐太宗的正宮長孫皇后生育3個兒子,即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承乾早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被立為皇太子,李泰受封魏王,李治受封晉王。太子承乾少時聰慧敏捷,太宗十分喜愛,因此著力培養(yǎng)。但他年長以后,喜好聲色狗馬,在太宗面前搞兩面派。太宗很失望。李泰得知太宗對太子不滿,便竭力討好太宗,贏得了太宗的好感。李治年幼不懂事,而目很懦弱。

    唐太宗對魏王的偏愛,使太子不安其位,竟然網(wǎng)羅一幫對唐太宗有怨恨的人,圖謀以兵奪權(quán)。事情敗露后,李承乾被廢為庶人。

    太子被廢后,按長幼次序,該立李泰,但支持李家打天下、坐天下的關(guān)隴集團卻主張立晉王李治。魏王李泰得知朝中分歧,便借太子承乾之事恐嚇李治。此事太宗得知后,終于舍李泰而立李治。太宗發(fā)現(xiàn)李泰工于心計,如果他上臺,必定會殺死承乾、李治及其他兄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晉王李治寬厚仁弱,如果他繼位,則諸子則可保全,為了防止兄弟自相殘殺,太宗決定立晉王李治。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正式立晉王為太子,并將魏王李泰降爵為東萊郡王。后來,太宗因?qū)η优耻浫醯睦钪斡袩o統(tǒng)馭大唐江山的才能發(fā)生懷疑,曾提出改立楊妃之子吳王李恪為太子。李恪文武兼?zhèn)?,太宗認為“英果類我”,并對他有意加以培養(yǎng)、教導(dǎo),封他為遠地藩王,應(yīng)該說是太子的合適人選,但卻遭到長孫無忌的堅決反對。唐太宗也就放棄了這一打算。毛澤東在讀了《新唐書·李恪傳》后,批注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痹诿珴蓶|看來,唐太宗對兒子的評價和看法是很恰當?shù)?,但僅因長孫無忌反對,就放棄自己的主張,把立儲君這一國之根本處理得太糊涂了,所以說他“英明一世,懵懂一時”。后來,李治繼位,大權(quán)旁落,最后發(fā)展成為武則天以周代唐,幾乎殺盡李家宗室子弟,使李唐江山毀于一旦,不能說不是個教訓(xùn)。

  • 上一篇:唐代詩仙李白簡介
  • 下一篇:孔子讀過的書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