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國學文化 > 唐詩宋詞 > 正文
國學文化
  • 唐 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
  • 時間:2019-10-06 16:36:00        編輯:xinzheng_b        點擊量:5089次
  •       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晚年之作
          提到杜甫,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他的情懷,不同于李白的放蕩不羈,也不同于白居易的閑適淡然,杜甫的詩歌中往往夾雜著濃烈的情緒和憂國憂民的思想,讀他的詩最能體現(xiàn)出安史之亂后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狀況,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提供了很好的史料,這也是為什么杜甫的詩被稱作詩史的原因。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首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何如此備受贊賞?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晚年所作的一首詩篇,此時與杜甫離開人世還有四年的時光;杜甫之所以為杜甫,他的思想在這首詩中完美的體現(xiàn)了出來。整首詩可分為四段,前三段為寫實的鋪墊,講述自身所遭遇的狀況;后一段為理想的升華,只要天下人民過的幸??鞓?,哪怕我一個人住在這破茅草屋里凍死也心甘情愿了。杜甫的偉大在這里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其憂國憂民的思想也在這首里得到集中的體現(xiàn)。
           創(chuàng)作者杜甫的人生經歷
           我們不禁要想,世上這么多人,為什么只有杜甫有這種高尚的思想呢?其實這與杜甫的的個人經歷有關;現(xiàn)在我們重新走進這位偉大的唐朝現(xiàn)實主義的人生軌跡之中,去探尋杜甫思想的核心所在。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同年,杜甫出生與一個名門士族,京兆杜氏。自幼,這個歷史上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就展現(xiàn)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才華;“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這是杜甫童年時期的寫照。開元十九年,杜甫開始游歷名山大川,而后回鄉(xiāng)參加鄉(xiāng)貢,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于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在游歷過程中作出一首膾炙人口的《望岳》,與許多年輕人一樣,心懷大志的杜甫年少輕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體現(xiàn)了當時他的滿腔抱負。
           天寶三載,杜甫遇見了他的偶像:李白。二人開始共同游歷;四年后,杜甫又去兗州與李白相會,兩人一同尋找仙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天寶六載,杜甫參加唐玄宗舉辦的考試,由于當朝權相李林甫的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所有士子全部落選??婆e行不通,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開始轉投權貴之門,但是并沒有多大用處,客居長安的十年,杜甫真正的體會到了懷才不遇的感覺,此后郁郁不得志,生活貧困,再無年少的輕狂。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倉皇出逃,不料途中被俘,此后一直輾轉與各地。乾元二年,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途中見到黎民百姓因戰(zhàn)亂流離失所,悲憤不已,感慨萬千,當即作下六篇不朽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乾元二年,杜甫漂泊四川,在此處開啟了他人生最后的篇章。在這里他先后任職大小數(shù)個官職,作詩數(shù)量達到了高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是這時所作。
           公元770年,杜甫思鄉(xiāng)心切,但是生活困難,難以北歸,又遭遇戰(zhàn)亂,暴雨,最后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藝術手法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經歷過盛世,體驗繁華;遭遇過戰(zhàn)亂,感受疾苦。想要讓百姓生活富足平安,憑借自己的一己之力難以做到,只能通過寫詩來體現(xiàn)人間疾苦,反映社會不公,抨擊政治昏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如果我可以讓天下人有一間屋子避寒取暖,我就算凍死又算作什么呢?
           這首詩第一節(jié)的五句,采用擬人的手法將秋風起勢的迅猛展現(xiàn)出來;“風怒號”,怒本是人的情緒,運用在風的描寫中更體現(xiàn)了風的急烈;茅草的四處飄落,跟體現(xiàn)出秋風來的突兀,與急切。“卷”“飛”“灑”“掛”“飄”一系列的動態(tài),在讀者心中勾勒出一副連綿的畫卷。
           第二節(jié)的五句,是第一節(jié)的延伸, 茅草被風刮走了,沒有辦法撿回來,在地上的又被南村的小孩撿走;“歸來倚仗自嘆息”,嘆息什么呢?命運的不公還是生活的困苦,或許二者都有。
           第三節(jié)的八句描寫了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狀況;“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用環(huán)境的慘淡來襯托出自己內心的惆悵,而后從茅屋的破敗展現(xiàn)出整個國家宛如這破敗的茅屋一般,自己哪里只是擔心茅屋的破敗啊,而是擔心整個國家的存亡??!
           最后一節(jié)乃是整首詩的高潮部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痹谶@種時刻還能想到天下人,甘愿自己凍死也要讓天下人吃飽穿暖,杜甫為何被后人崇敬,他的偉大在這時就體現(xiàn)出來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華文明能綿延五千年,這些心懷天下的士子們,起到了無比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為這些日人才讓中華文明如此燦爛輝煌并傲立于世界。
           我們學習古詩,不單單學習古人寫詩的手法,更要感受古人的情緒,學習前人的優(yōu)秀品質。
  • 上一篇:唐 韋應物《滁州西澗》賞析
  • 下一篇:宋 蘇軾詞《定風波·重陽》賞析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