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傅鐘(1900-1989)生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1900年6月28日生于四川省敘永縣城。1919年在敘永中學讀書,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1920年赴上海預習法文,參加工讀互助會。同年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冬與巴黎共產(chǎn)主義小組取得聯(lián)系,隨后參加籌建旅歐少年中國共產(chǎn)黨的活動,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2年6月出席旅歐少年中國共產(chǎn)黨(后改名中國旅歐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1925年任中共旅歐總支部書記。1926年初到蘇聯(lián),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任學生總支部局副書記。1927年秋轉入列寧格勒軍事政治學院學習,曾列席聯(lián)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參加共產(chǎn)國際執(zhí)委會擴大會的工作。畢業(yè)后于1930年回國,在上海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機關做人事和兵運工作,同時參與翻譯了《蘇軍步兵-》和《蘇軍政治工作條例》。1931年秋被派到鄂豫皖蘇區(qū),先后任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秘書長、紅12師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隨營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彭(湃)楊(殷)軍政干部學校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面軍兼西北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等職。曾主編《紅軍報》等報刊,編寫《紅軍須知》、《連指導員須知》等教材,主持制訂團、師、軍政治機關工作細則。參加了鄂豫皖蘇區(qū)的反“圍剿”和創(chuàng)建川陜蘇區(qū)的斗爭,以及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等重要戰(zhàn)役。1935年在陜南戰(zhàn)役、強渡嘉陵江戰(zhàn)役以及挺進川西諸戰(zhàn)役中,負責群眾工作和戰(zhàn)勤工作。同年11月任中共川康邊省委書記。1936年7月紅二、四方面軍會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部長。長征到達陜北后,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后為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積極參加了清算張國燾嚴重錯誤的斗爭。
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任八路軍政治部-部部長、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野戰(zhàn)政治部主任,為創(chuàng)建華北敵后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做了大量工作。1940年冬回延安,任中共-總政治部副主任,兼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政治部副主任等職。1946年初被派到重慶,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部長兼新華日報社社長。同年秋任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7月,根據(jù)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的指示,在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作《關于部隊的文藝工作》的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82年,一直擔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長期參與領導全軍的政治思想特別是宣傳、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曾被選為第三、第四屆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是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和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人0制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82~1985年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9年7月28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政治工作基本問題》(1954)、《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偉大勝利》(1961)、《堅持并發(fā)展毛澤東的建黨學說》(198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