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學習園地 > 英雄模范 > 正文
學習園地
  • 偉大的中國女性——楊開慧烈士簡介
  • 時間:2021-06-09 00:15:25        編輯:陳心正        點擊量:5117次
  • 【心正評論】楊開慧烈士是毛澤東主席的最親密戰(zhàn)友。楊開慧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非常稱職的賢妻良母。楊開慧烈士被湖南軍閥何鍵殺害,在世的話,也不會發(fā)生文化大革命。我一直在呼吁立法確定毛主席為國父(孫中山為國民黨的國父,毛主席領(lǐng)導建立的新中國,是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新中國的國父),楊開慧烈士是國母;

    賀子珍也是一位偉大的女性,文武雙全,在紅軍早期就是一位高級領(lǐng)導,如果不嫁給毛主席的話,1955年應該能評為唯一的女性中將。賀子珍和毛主席都是脾氣倔強的人,誰也不會服軟,為婚姻埋下隱患。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在延安時期,因為一次和毛主席鬧矛盾離家出走去蘇聯(lián),毛主席很生氣。

    此時,正好出現(xiàn)了在大上海生活的江青。江青很快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盡管當時的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人都反對,毛主席還是跟江青結(jié)了婚。江青在文藝方面有天賦,在現(xiàn)代京劇方面貢獻突出,如果做個文化部長的話,應該夠格。但是野心太大,非要當國家領(lǐng)導人,就是國家的災難,自己的下場也很悲慘。

    楊開慧烈士死的太悲慘!蔣介石和何鍵純粹是下三濫!在戰(zhàn)場上抓不到毛澤東,能派人挖毛澤東的祖墳,抓毛澤東的妻子兒女,并且殘忍殺害,罪惡滔天!共產(chǎn)黨在1949年取得了全國的政權(quán),如果當時我當解放軍的話,會派人到臺灣追殺蔣介石和何鍵及其家人,以惡制惡!

    ……………………………………………………………………………………………………………………………………………

    一、楊開慧烈士簡介

    楊開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號霞,字云錦,湖南長沙板倉人(現(xiàn)長沙縣開慧鎮(zhèn)),楊昌濟之女。1920年冬,楊開慧和毛澤東結(jié)婚,192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毛澤東的助手。

    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去領(lǐng)導秋收起義,開展井岡山根據(jù)地斗爭;楊開慧則獨自帶著孩子,參與組織和領(lǐng)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武裝斗爭,發(fā)展黨的組織,堅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楊開慧被捕,她拒絕退黨并堅決反對聲明與毛澤東脫離關(guān)系,隨之被害。1957年毛澤東為紀念楊開慧特寫了《蝶戀花·答李淑一》詞一首,贊其為"驕楊"。

    楊開慧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

    二、楊開慧的一生

    1、孩童時代

    楊開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長沙縣板倉。其父楊昌濟是聞名三湘的學者,

    他思想先進,開慧雖為女兒身,但父親也為她取了名、字、號。 1904年,楊昌濟懷著救國救民的抱負,遠涉重洋去留學,楊開慧在母親向振熙的撫養(yǎng)下度過了童年。

    1908年,楊昌濟從國外來信,囑咐楊開慧的母親一定要送開慧上學,隨后楊開慧破例進入長沙第四十初級小學,在當時的板倉女孩子還沒有上學讀書的先例,楊開慧開了風氣之先成為該校第一批女學生,也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楊開慧在楊公廟小學讀了三個學期后,轉(zhuǎn)到離板倉五里路的儲能學校。辛亥革命發(fā)生后不久,楊開慧回家動員不識字的媽媽也進學校讀書,便和媽媽一起轉(zhuǎn)到離家20多里的衡粹女校,媽媽讀實業(yè)班,她讀附設小學班,母女同校讀書一時被傳為佳話。后因衡粹女校要遷到長沙,楊開慧又轉(zhuǎn)到麻林橋附近的縣立第一女子高校,一直讀到畢業(yè)。

    2、青年時代的楊開慧同志

    1913年,楊昌濟從國外歸來,任教于長沙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楊開慧跟隨母親陪伴從國外留學回湘的父親,從鄉(xiāng)下到長沙大鵝塘居住。楊昌濟以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吸引著向上有為的學生,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經(jīng)常去楊家向老師請教各種救國救民的大道理,正是在這其間,楊開慧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從遷居長沙到楊昌濟病逝,楊開慧沒有再進入學校,一直在家里由父親指導自學。當毛澤東等來家向父親請教時,她總是搬一條小凳坐在旁邊,聽他們談論治學、做人之道,研討朝代興衰,探尋救國救民真理。毛澤東和楊開慧日漸熟悉。

    1918年6月,楊昌濟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舉家北遷。同年秋,為了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師楊昌濟并在楊家小住,并經(jīng)恩師介紹,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毛澤東雖是暫住楊家,小師妹和他接觸的機會卻多了,毛澤東每天清晨起來堅持洗冷水澡鍛煉身體,而且寒冬臘月都是這樣堅持著,這也使得楊開慧從內(nèi)心深處對他產(chǎn)生了一種敬佩,正是這時毛澤東和楊開慧開始相愛。

    1919年12月8日,毛澤東率驅(qū)張(敬堯)代表團第二次到了北京,也住在楊家。不久,楊昌濟染病,楊開慧日夜侍于病榻之側(cè),并為父親讀書讀報。每期《新青年》是必讀之書,從這里,楊開慧汲取了許多新思想新道德。

    1920年1月,楊昌濟不幸病逝,北京和長沙的教育界都為楊昌濟開了追悼會,毛澤東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參加守靈,幫助料理后事,父親病逝后楊開慧隨母親、哥哥回湖南。

    楊開慧回到長沙,得到父親生前好友的關(guān)照,在李淑一父親的幫助下進入教會學校福湘女中讀書,和后來成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寢室。楊開慧在校期間不做禮拜,破壞校規(guī),還經(jīng)常出去搞學生運動,奔走于各校組織講演隊走上街頭,宣傳學聯(lián)的主張。因此不久被保守的福湘女中開除。

    1920年8月,毛澤東在長沙成立了文化書社,楊開慧得知書社缺經(jīng)費后,還回家動員母親把父親去世時親友們送的奠儀金,拿出一部分來支持毛澤東,同時她還參加了書社的工作。

    1920年9月,楊開慧串聯(lián)了福湘、周南兩女校的5名女學生,毅然進入岳云男子中學,成為全省男子中學中第一批女學生。在湖南教育界、學界就婦女教育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男女同校"成為討論中的熱門話題。要開風氣之先,需有勇敢者帶頭,需要非凡的魄力和膽識。楊開慧想進男校,和毛澤東商量,毛澤東非常支持。

    1920年冬,楊開慧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湖南第一批團員。 這年年末,她與毛澤東結(jié)婚。

    3、楊開慧烈士的革命歲月

    1921年夏,毛澤東同何叔衡一起,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初,楊開慧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以黨齡而論,楊開慧在女性中僅次于北大的繆伯英(何孟雄之妻),共產(chǎn)黨第二個女黨員的身份。中共"一大"后,毛澤東建立了中共湘區(qū)委員會,任區(qū)委書記,楊開慧負責區(qū)委的機要和交通聯(lián)絡工作,成了毛澤東的得力助手。他們把家安在了長沙市郊外清水塘22號,這也是區(qū)委所在地。她經(jīng)常往來于文化書社、船山學社等黨的秘密聯(lián)絡點,傳送黨的文件和指示,協(xié)助毛澤東收集資料,抄寫文稿,同時照料毛澤東的生活起居,使他有精力從事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楊開慧當時把她母親也接來跟著住在一起。

    1922年,毛澤東創(chuàng)辦了湖南青年圖書館,楊開慧主持圖書館的一切事務。同年10月,楊開慧生了第一個孩子,取名毛岸英。楊開慧一邊帶孩子,一邊協(xié)助毛澤東工作。1923年4月,毛澤東到上海黨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同年11月,次子毛岸青在板倉家中出生。1924年,楊開慧帶著岸英和岸青兩個孩子也來到了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紗廠組織女工夜校,為此還專門學習用上海話講課。

    1925年2月,隨毛澤東回到韶山開展農(nóng)民運動,協(xié)助毛澤東創(chuàng)辦農(nóng)民夜校,在農(nóng)民夜校擔任教員。她不僅一直照顧丈夫生活并帶孩子,也幫助聯(lián)絡同志,還幫毛澤東找資料、抄寫文章。

    同年12月,離開韶山轉(zhuǎn)往廣州協(xié)助毛澤東收集、整理資料,編寫文稿,負責聯(lián)絡工作。

    1926年,隨毛澤東在廣州開展革命工作。

    1927年初,毛澤東對湖南農(nóng)民運動進行考察,楊開慧把大量的調(diào)查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工整地抄寫下來。3月,毛澤東《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在中共湖南區(qū)委機關(guān)報《戰(zhàn)士》上首次刊登,里面也凝聚了楊開慧的心血。 同年4月,三子毛岸龍在武昌出生。

    "八七"會議后,毛澤東潛回湖南,趕到板倉看望在此隱蔽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又在楊開慧陪伴下潛入長沙,住進了岳父留下的那座掛著"板倉楊"匾額的房子。毛澤東日夜進行暴動的準備,楊開慧則照料著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澤東去指揮秋收起義,行前囑咐楊開慧照顧好孩子,參加一些農(nóng)民運動。楊開慧給丈夫帶上草鞋,要堂弟楊開明送一程,并叮囑毛澤東最好扮成郎中(醫(yī)生)。這次話別,是這對夫婦的永訣。

    此后,楊開慧獨自帶著孩子回到長沙板倉開展地下斗爭。面對嚴重白色恐怖,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lián)系的情況下,楊開慧參與組織和領(lǐng)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武裝斗爭,發(fā)展黨的組織,堅持斗爭整整3年。

    4、被捕犧牲

    1930年,紅軍兩次攻打長沙。湖南軍閥何何鍵把對朱、毛紅軍的仇恨都發(fā)泄到楊開慧身上。他出了1000銀元的賞格捉拿楊開慧。楊開慧在群眾的掩護下,幾次都逢兇化吉躲過了敵人的追捕,但在同年10月24日,楊開慧潛回板倉看望母親和孩子,被軍閥密探發(fā)現(xiàn)后被逮捕。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于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勇就義,年僅29歲。

    在江西指揮紅軍反"圍剿"的毛澤東得知楊開慧犧牲的消息,寄信給楊家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解放后,毛澤東仍常懷念楊開慧。1957年,他給故人柳直荀的遺孀李淑一回信時,寫下了《蝶戀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驕楊君失柳"。對女子的稱呼本應用"嬌"字,當年推薦楊昌濟去北京大學任教的章士釗曾"驕楊"當作何解,毛澤東則說:"女子為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

    三、楊開慧的主要作品

    主詞條:偶感

    楊開慧隱蔽于板倉老家時,1928年10月曾寫《偶感》詩一首,五十多年后修繕故居時才得發(fā)現(xiàn)。詩中雖有別字漏字(特用括號標出),對丈夫的思念卻凝聚紙上:

    天陰起溯(朔)風,濃寒入肌骨。

    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備?

    孤眠(誰)愛護,是否亦凄苦?

    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

    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

    茲人不得見,(惘)悵無已時,

    良朋盡如此, 數(shù)亦何聊聊。

    念我遠方人, 復及教良朋。

    心懷長郁郁, 何日重相逢。

    2015年,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癌癥研究中心高級統(tǒng)計分析員李忠澤意外發(fā)現(xiàn)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藏著楊開慧1921年發(fā)表的三篇短文,揭開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也指出有關(guān)楊開慧及其父楊昌濟的研究中幾個廣泛流傳的疑似謬誤。

    耶魯大學圖書館珍藏福湘雜志

    2012年, 李忠澤得知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藏著兩份關(guān)于福湘女校的史料,立即與他們聯(lián)系。當他看到兩頁樣件后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是1921年6月出版的福湘雜志時,便不假思索地購買了兩份史料的影印版。年代久遠,紙質(zhì)變脆易碎,在李先生的請求下,圖書館工作人員破例將雜志拆開,逐頁掃描。這一期的福湘雜志由享譽三湘的福湘國文教師李肖聃作序,他在序中說,在民國八年(1919年)福湘女校"初出季刊一冊",民國九年(1920年)"更議年出一冊,易名雜志",即在1920年福湘出版了改名為福湘雜志的年刊。到了民國十年(1921年),福湘雜志"又循例印行",也就是李忠澤購買的這期年刊。

    楊開慧三篇短文重現(xiàn)

    這期雜志刊登了許多名人學生時代的文章,其中有劉湘英(1921年福湘畢業(yè)校友,又名劉韻仙,后任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學"校長)和范管(1922年福湘畢業(yè)校友,福湘抵制日貨、宣傳愛國的十人團團長,曾與李淑一、楊開慧一起參加愛國活動,后在福湘女校工作)寫的兩篇文章。李淑一(李肖聃的女兒,1920-1923年在福湘國英算專修班學習,楊開慧的同學,雅禮中學校友柳直荀的夫人)寫的十四首短詩和游贊真(后為燕京大學新聞系系主任梁士純的夫人)寫的三篇文章。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里面竟然收錄了楊開慧寫的三篇短文,它們分別是《致某公書》、《隨感錄》和《先父事略》。

    迄今為止,除了1982年在修繕楊開慧烈士故居時發(fā)現(xiàn)的七篇寫于1928-1929年間的手稿(由湖南省博物館收藏)及1990年再度修繕房屋時發(fā)現(xiàn)的第八篇寫于1930年的手稿(由長沙市博物館收藏)之外,還未見到過她在1921年公開發(fā)表的這些文章。

    寫信給長輩,探討社會責任

    楊開慧的第一篇文章是《致某公書》,這是一封寫給楊昌濟所"敬愛之友"的一位長輩的信,字里行間充滿了對他的無限敬意。她首先闡述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特別是對良心的理解,并針對當時的南北政府進行了精辟的分析,進而對這位長輩為和平而奔走的舉動產(chǎn)生了疑惑,希望長者能夠指點,并期望他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影響世界。楊開慧覺得,良心的力量像太陽一樣大、光像太陽一樣亮,人們的活動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良心之光也"。同時,她呼吁,一切有良心的人應該積極發(fā)揮他們的作用,有責任掃除黑暗使其變成一個充滿光明的世界。

    最后,楊開慧請長者考慮她父親"殷勤書致丈者"中的"垂死哀痛之言",做到"超然遠引,圖自立之道",遠離軍閥、官僚和政客,"當筑屋于磐石之上,不當卜居沙土之中"。

    遺憾的是,文章從頭至尾都沒有提到這位長輩的名字。但李忠澤發(fā)現(xiàn),楊開慧這篇短文最后所用詞句,引用了其父楊昌濟給章士釗信中的原話。另外,楊昌濟說"近曾寫信與行嚴(章士釗)",而之后不到三個月就去世了,這與楊開慧所提到的她父親在去世前曾給長者寫信這件事是吻合的。因此,這位長者應該是楊昌濟的同鄉(xiāng)、摯友、曾擔任過南北和談的南方代表--章士釗。

    楊開慧的第二篇文章《隨感錄》開頭就指出:"靜,非合人生之意義也。人者,動物也",闡明好動是人的天性和美德。她指出當時的學校最大的一條弊端就是"功課繁多,使吾人無活動之時"。她認為,有了強壯的身體,心力也隨之加強,精力才能充沛,而精力充沛的人沒有不聰明的。反之,身體不強壯,什么事也做不成。"楊開慧的這段話,對當今教育仍然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李忠澤說,時下不少學校受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力輕體育,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遠遠不夠,青少年缺乏鍛煉、營養(yǎng)過剩,身體怎么可能強壯?從以上兩篇短文可見,雖然楊開慧當時年僅20歲左右,但她不僅文學水平較高,而且見解深刻。

    飽含深情,回顧父親生平

    楊開慧的第三篇文章是《先父事略》。據(jù)推測,這篇文章應該是寫于1920年1月至1921年6月之間。文中飽含深情地描述到,楊昌濟小時候就十分聰明,尤以擅長詩文對聯(lián)出名。楊昌濟八歲時喪母,從小跟隨父親讀書,在十四歲時不幸喪父,"至此遂無師焉"。由于他天性好學,失去了老師之后,仍然每天勤奮讀書,終于在十九歲時考上秀才。楊昌濟孝敬父母,愛護哥哥、姐姐,關(guān)心子女,同時也十分尊敬他的夫人向振熙和嫂子,外出游覽時總是帶上全家人一起分享快樂。楊昌濟一生中有執(zhí)著的信念。當他32歲決定出國留學時,面對哥哥等人的勸阻,他斬釘截鐵地說:"如不能成行,則吾精神生活已告滅絕,實等于死"。十年后即1913年從德國歸國時,面對友人勸說他在生活條件好的北京工作時,他表示:"誓必居長沙五年,教育青年!"楊開慧的這篇文章披露了一些現(xiàn)存楊昌濟研究中從未提及的細節(jié),充分反映了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偉大教育家。

    三篇短文澄清了一些疑似謬誤

    1977年,湘潭市總工會翻印的包括楊開智所寫的《憶楊開慧烈士》和湖南師范學院編寫組創(chuàng)作的《開慧傳》的書中寫道:"當時李肖聃先生主編的福湘???,發(fā)表了楊開慧的《呈某世伯的一封信》等文章。"另外,1979年出版的《楊開慧烈士傳略》中也寫道:"在《湖南通俗日報》和福湘的校刊上,她發(fā)表了《向不平等的根源進攻》、《呈某世伯的一封信》的戰(zhàn)斗檄文,用尖銳潑辣的筆觸,暢快流利的白話,猛烈抨擊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以上兩本書是不少后來關(guān)于楊開慧文章的重要參考書目。

    然而,李忠澤認為楊開慧并沒有在福湘??习l(fā)表過題為《呈某世伯的一封信》這篇文章,雖然它與《至某公書》標題意思相近。這些作者很可能沒有看過原稿,以訛傳訛。最后,這期《福湘雜志》載有三篇而不是兩篇楊開慧寫的文章,所以文中所提及的"楊開英還將一期載有開慧兩篇文章的福湘??徒o了毛主席"也是不準確的。

    此外,楊開慧的第三篇短文《先父事略》還澄清了楊昌濟研究中的一些謬誤:有些文章說楊昌濟的父親先去世,后來母親去世,而這篇文章清楚地說明了他"八歲喪母、十四歲喪父"。有些文章和著作,包括蕭子升的書在內(nèi),說楊昌濟畢業(yè)于英國的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這篇短文證明了他畢業(yè)于英國的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楊開慧紀念館副館長劉向上表示:"楊開慧犧牲早,留下來的史料少。由于當時白色恐怖嚴重和楊開慧的特殊身份,她寫的東西發(fā)表不了,先前的幾篇手稿都是藏在她家故居的墻縫里。這次李先生發(fā)現(xiàn)了楊開慧公開發(fā)表的三篇短文,進一步印證了青少年時期的楊開慧既溫柔賢淑,孝敬父母,又積極進取,敢于沖破傳統(tǒng)束縛,勇立時代潮頭。同時也充實了楊開慧精神的思想內(nèi)涵,向后人展示了一個更真實更感人的名門閨秀楊開慧。"

    人物評價

    當年到過毛澤東家的一些人回憶稱,楊開慧從外表看是位很文靜、賢惠的女子,見到外人言語也不多。但從她留下的信稿和表現(xiàn)看,其內(nèi)心世界豐富,意志異常堅強。

    楊開慧受到父親的教誨和環(huán)境影響,有許多自由,解放的新思想。在20世紀20年代,堪稱社會上少有的蔑視封建習俗的思想解放的女性。這不僅體現(xiàn)為自由戀愛、不舉行婚禮便組成家庭,更重要的在于她跟隨毛澤東走上革命道路,在共產(chǎn)黨正式建立的幾個月后便加入。她為革命不惜犧牲,也不僅是忠于愛情,更主要體現(xiàn)為信仰堅定。從政治角度上講,這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女性,確實無愧于"驕楊"之稱!

    2001年,時任人大副委員長彭佩云在楊開慧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評價說,楊開慧烈士是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時期最早的優(yōu)秀黨員之一,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無論在革命蓬勃發(fā)展的時期,還是在白色恐怖的歲月,她都以滿腔的熱情,追隨毛澤東同志致力于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yè),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在她被捕以后,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她大義凜然、從容就義,表現(xiàn)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氣節(jié)。

    楊開慧受"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家風熏染,有良好品德,是一個孝敬父母,關(guān)心他人,忠厚傳家的好女兒;青少年時期,是一個聰慧、刻苦、多思、樸素的好學生;還是一位忠貞愛情的好妻子;是一個大愛無疆,忠義教子的好母親!楊開慧不僅因為是革命的英勇烈士、毛澤東的忠貞的妻子而深受中國人民的敬仰,也因身為"忠烈為民的好學生、忠義教子的好母親"而備受當?shù)鼐用竦捻灀P。

    2009年9月10日,楊開慧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四、軼事典故

    1、與毛澤東的簡單婚禮

    1920年冬天,楊開慧與毛澤東成婚。他們一不置嫁妝,二不坐花轎,三不布新房,四不辦酒席,也沒有送親客。楊開慧獨自一人提著一個裝著衣服的小箱子,來到了毛澤東的住處第一師范教員宿舍,以同居來表示結(jié)婚,用他們的話來講叫"不做俗人之舉"。過了一段時間,才請來一些摯友吃飯,這頓飯總共用了6塊大洋,吃到最后他倆向各位客人宣布:"我們結(jié)婚了!"

    2、楊開慧同志被捕過程

    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潛回板倉看望母親和孩子,被軍閥密探發(fā)現(xiàn),當晚凌晨80余人團團包圍了楊開慧的家。她被逮捕時,連同8歲的兒子毛岸英和保姆也一同被抓去。她先被關(guān)在國民黨的"清鄉(xiāng)司令部",怕有人劫獄,又轉(zhuǎn)移到長沙陸軍監(jiān)獄。轉(zhuǎn)移時,押簽上注明:"最嚴重的政治犯,女共黨楊開慧一名,附小孩一名,女工一名。"她帶著長子毛岸英坐牢,面對國民黨長沙警備司令部"鏟共隊"的種種威逼利誘,嚴刑拷打,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你們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要想從我的口里得到你們滿意的東西,妄想!""砍頭只像風吹過!死,只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chǎn)黨人!"中共地下黨和楊開慧的親屬們也四處營救,許多知名人士也出面保釋。何健迫于壓力,對下屬交代:只要楊開慧同意登報聲明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guān)系,就可交保釋放,其他問題都可不再追問。楊開慧則斬釘截鐵地回答:"我死不足惜,愿潤之的事業(yè)早日成功!""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guān)系,除非??菔癄€!"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于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勇就義,年僅29歲零8天。

    3、后世對楊開慧的紀念

    楊開慧紀念館位于湖南省長沙縣開慧鎮(zhèn),2007年開建,2010年11月16日起正式免費向社會開放。楊開慧紀念館景區(qū)由楊公廟、楊開慧烈士陵園、板倉故居和楊開慧紀念館四部分組成,故居、陵園、楊公廟三處屬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景區(qū)占地面積6.42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200平方米。

    紀念館是湖南省婦女兒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統(tǒng)一戰(zhàn)線教學基地,長沙市黨員教育基地,省內(nèi)外40多所學校德育教育基地。


  • 上一篇:中國工農(nóng)紅軍高級將領(lǐng)、革命烈士朱云卿簡介
  • 下一篇:【英雄模范】彝族領(lǐng)袖.小葉丹簡介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