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學(xué)習(xí)園地 > 文韜武略 > 正文
學(xué)習(xí)園地
  • 司馬相如的“遺書”:《封禪文》
  • 時間:2019-04-25 15:44:06        編輯:xinzhengjiaoyu        點擊量:6537次
  • 生老病死,自然規(guī)律,難以避免。司馬相如的病難掩風(fēng)流,司馬相如的死也堪稱傳奇。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司馬相如不知道自己離死期已不遠,只有一年時間了,他振邦濟國的心卻沒死,或者說,這顆不甘凡俗的心雖曾假死過,又死灰復(fù)燃了。不,也許他預(yù)感到大限將至,才全力以赴地完成自己的一樁宿愿:寫一篇《封禪文》。帝王并沒有向他約稿,可他還是寫了,并且相信遲早會用上的。

    以力能扛鼎的文筆,寫完這篇與泰山同重的大作,司馬相如有嘔心瀝血的虛脫感,身心俱疲又引起糖尿病加重,只得辭去孝文園令,回茂陵家中養(yǎng)病。這次辭官,真是因為大病一場。他甚至來不及向漢武帝當面陳情,而是拖著病軀在家中寫了“請假條”及辭職信,托人呈送漢武帝。由于司馬相如以前經(jīng)常請病假,漢武帝沒太當回事,批準了司馬相如辭去孝文園令職位。

    可一旦幾個月沒見到司馬相如,漢武帝還是有點想念,同時有了一種不詳?shù)念A(yù)感:莫非這位老作家,這一回真的要離得遠遠的、走得遠遠的,一去不復(fù)返?漢武帝一打聽,別人匯報說司馬相如病情越來越重,似乎已無藥可救。漢武帝頓時擔(dān)心這位大才子若亡故,他家中的書稿會散失,就派人去司馬相如家把藏書收存宮中。使者所忠進門,司馬相如已咽下最后一口氣,可書房空空蕩蕩。卓文君聽所忠說明來意,答復(fù):長卿寫書很少留底稿,誰約他寫他就讓人直接把手稿取走,所以書房里啥也沒有。忽然又想起:長卿臨終前倒是剛寫完一部書,交代過若皇上派人來求文,可將此稿奉上。

    司馬相如真是太了解漢武帝了,知道皇上再忙,也不會忘記派人來“搶救”自己的著述:他不僅舍不得自己,也舍不得自己的文章失散、失傳。他不僅舍不得自己走,也舍不得自己把寫過的文章帶走。漢武帝愛文化、講政績,潛意識里覺得自己對執(zhí)政期間的所有文化成就,都具備所有權(quán)或冠名權(quán),只要聽說司馬相如即將撒手人寰,肯定急不可耐地來繼承這筆文學(xué)遺產(chǎn),“收歸國有”,加以保護,打造成一塊金字招牌,來彰顯本朝的文脈。漢武帝同時還充滿好奇心,想看看司馬相如抽屜深處,還藏有什么沒有公開的手稿,以及不為自己所知的秘密。這也算一般皇帝身上難得的“童心”:想驗證一番自己的下屬是否偷偷留了一兩手?

    公元前118年,司馬相如因患糖尿病與世長辭,終年61歲。司馬相如沒留下什么遺物,只留下一篇“遺書”。司馬相如留下的遺言,也正是關(guān)于這篇“遺書”的。幸好司馬相如的遺孀卓文君,在悲傷之中,沒忘記亡夫的遺囑。司馬相如走到生命盡頭,還是沒忘記兩個人,一個是卓文君,另一個是漢武帝。一個是他的愛,一個是他的夢。司馬相如走到生命盡頭,還是無法忘懷自己的愛與夢。仿佛相信死后,自己的愛還會輪回,自己的夢也不會中斷,可以繼續(xù)做下去,直至變成真的。

    漢武帝收到使者帶回的司馬相如遺書,一看是《封禪文》,正合自己想選擇時機去泰山封禪的心愿。不禁感嘆司馬相如雖然久已不在朝中,卻對國家大事乃至帝王的規(guī)劃,了解得很透徹。而且還能做出如此周到、如此有遠見的安排。真不是一般人啊。

    司馬相如病逝八年之后,他特意遺留的《封禪文》終于派上用場,或者說起到作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正式舉行封禪大典。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三年》),在中國古代,封禪作為最高級別的祭祀大典,是國家禮制建設(sh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泰山筑壇祭天叫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筑壇祭地叫禪。

    司馬遷《史記·封禪書》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yīng)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廢;三年不為樂,樂必壞?!泵渴乐?,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厥曠遠者千有馀載,近者數(shù)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云。

    《封禪書》對于司馬遷有極特殊的意義:其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漢武帝行封禪,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臨終前“執(zhí)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邊夫”(《太史公自序》)

    封禪,肯定是漢武帝極其關(guān)心的國家大事之一。漢武帝所關(guān)心的,司馬相如絕不可能忽略。

    司馬相如苦心經(jīng)營一篇《封禪文》,證明自己不只是文藝的天才,還是政治的設(shè)計師與預(yù)言家。

    司馬相如復(fù)職后一直未受重用,對漢武帝把賦家當作弄臣來擺布,他是不服氣的。直到他構(gòu)思并完成了《封禪文》,相信此文必將改變漢武帝對自己的看法,他內(nèi)心里才咽下這口氣。寫下最后一個字,他就知道自己死而無憾了。如果有什么遺憾,就留給漢武帝吧。他會遺憾未對司馬相如的全部才能加以重用的。司馬相如未能完全實現(xiàn)效仿藺相如濟國興邦的理想,自己固然有責(zé)任,也不能說漢武帝完全沒責(zé)任。他真的做到讓人盡其才了嗎?還是讓他自問自答吧。

    讓我們再讀一遍司馬相如的“遺書”:

    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兮生民。歷撰列辟,以迄于秦。率邇者踵武,逖聽者風(fēng)聲。紛綸葳蕤,堙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shù)也。續(xù)《韶》《夏》,崇號謚,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罔若淑而不昌,疇逆失而能存?

    軒轅之前,遐哉邈乎,其詳不可得聞也。五三《六經(jīng)》載籍之傳,維見可觀也?!稌吩唬骸霸酌髟?,股肱良哉。”因斯以談,君莫盛于唐堯,臣莫賢于后稷。后稷創(chuàng)業(yè)于唐堯,公劉發(fā)跡于西戎,文王改制,爰周郅隆,大行越成,而后陵夷衰微,千載無聲,豈不善始善終哉!然無異端,慎所由于前,謹遺教于后耳。故軌跡夷易,易遵也;湛恩濛涌,易豐也;憲度著明,易則也;垂統(tǒng)理順,易繼也。是以業(yè)隆于襁褓而崇冠于二后。揆其所元,終都攸卒,未有殊尤絕跡可考于今者也。然猶躡梁父,登泰山,建顯號,施尊名。大漢之德,烽涌原泉,沕潏漫衍,旁魄四塞,云尃霧散,上暢九垓,下沂八埏。懷生之類沾濡浸潤,協(xié)氣橫流,武節(jié)飄逝,邇陜游原,迥闊泳沫,首惡湮沒,暗昧昭晰,昆蟲凱澤,回首面內(nèi)。然后囿騶虞之珍群,徼麋鹿之怪 獸,噵一莖六穗于庖,犧雙觡共抵之獸,獲周余珍,收龜于岐,招翠黃乘龍于沼。鬼神接靈圉,賓于閑館。奇物譎詭,俶儻窮變。欽哉,符瑞臻茲,猶以為薄,不敢道封禪。蓋周躍魚隕杭,休之以燎,微夫斯之為符也,以登介丘,不亦恧乎!進讓之道,其何爽與!

    于是大司馬進曰:“陛下仁育群生,義征不憓,諸夏樂貢,百蠻執(zhí)贄,德侔往初,功無與二,休烈浹洽,符瑞眾變,期應(yīng)紹至,不特創(chuàng)見,意者泰山、梁父設(shè)壇場望幸。蓋號以況榮,上帝垂恩儲祉,將以薦成。陛下謙讓而弗發(fā)也,挈三神之歡,缺王道之儀,群臣恧焉?;蛑^且天為質(zhì)暗,示珍符固不可辭;若然辭之,是泰山靡記而梁父靡?guī)滓病R喔鞑r而榮,咸濟世而屈,說者尚何稱于后,而云七十二君乎?夫修德以錫符,奉符以行事,不為進越。故圣王弗替,而修禮地祗,謁欵天神。勒功中岳,以彰至尊,舒盛德,發(fā)號榮,受厚福,以浸黎民也。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yè),不可貶也。愿陛下全之。而后因雜薦紳先生之略術(shù),使獲耀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猶兼正列其義,校飭厥文,作《春秋》一藝,將襲舊六為七,攄之無窮,俾萬世得激清流,揚微波,蜚英聲,騰茂實。前圣之所以永保鴻名而常為稱首者用此,宜命掌故悉奏其義而覽焉?!?

    于是天子沛然改容,曰:“愉乎,朕其試哉!”乃遷思回慮,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廣符瑞之富。乃作頌曰: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甘露時雨,闕壤可游。滋液滲漉,何生不育;嘉谷六穗,我穡曷蓄。

    非唯雨之,又潤澤之;非唯濡之,氾尃護之。萬物熙熙,懷而慕思。名山顯位,望君之來。君乎君乎,侯不邁哉!

    般般之獸,樂我君囿;白質(zhì)黑章,其儀可嘉;旼旼睦睦,君子之能。蓋聞其聲,今觀其來。厥途靡蹤,天瑞之征。茲亦于舜,虞氏以興。

    濯濯之麟,游彼靈畤。孟冬十月,君徂郊祀。馳我君輿,帝以享祉。三代之前,未之嘗有。

    宛宛黃龍,興德而升;采色炫耀,熿炳輝湟。正陽顯見,覺寤黎烝。于傳載之,云受命所乘。

    厥之有章,不必諄諄。依類讬寓,諭以封巒。

    披藝觀之,天人之際已交,上下相發(fā)允答。圣王之德,兢兢翼翼也。故曰:“興必慮衰,安必思危。”是以湯武至尊嚴,不失肅祗;舜在假典,顧省厥遺:此之謂也。

    有人解析《封禪文》,很到位:此文是司馬相如遺作,死后上奏給漢武帝,闡明請求封禪的主張的。文章先概說自古以來歷代封禪的君王,指出封禪無不昌盛;接著用略知的三皇五帝和可稽的周代封禪的盛事作對比反襯,指出大漢恩德和祥兆空前,武帝更應(yīng)該封禪;又假托大司馬(官名)上書,歌頌武帝功德、祥兆空前,封禪是天意所示,圣君所宜,會給官吏和百姓帶來好處;進而假設(shè)武帝同意封禪,而擬作頌功德贊祥瑞的刻石詞。直陳其意,托人進言,擬作頌詞,再三強調(diào)武帝最宜封禪,真可謂“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弊詈筮€以天人感應(yīng),強調(diào)祭祀典儀可促進敬慎小心,居安思危,從更廣意義上反復(fù)闡明應(yīng)該封禪的主旨。

    在《封禪文》里,司馬相如既為帝國勾畫宏偉藍圖,又委婉地向心目中的讀者——漢武帝,暗示自己也是有鴻韜偉略,只可惜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帝國雖大,可帝國提供給自己的舞臺,還是有點小了。這不僅是個人的遺憾,更是帝國的遺憾。

    司馬相如仕宦于景帝及武帝前期約四十年,終不得意,“蓋雄于文者,常桀騖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李賀《詠懷二首其一》:“長卿懷茂陵,綠草垂石井。彈琴看文君,春風(fēng)吹鬢影。梁王與武帝,棄之如斷梗。惟留一簡書,金泥泰山頂?!?

    祖孫登《賦得司馬相如詩》,總結(jié)了司馬相如的一生,把《封禪文》視為其頂峰:“雍容文雅深,王吉共追尋。當壚應(yīng)酤酒,托意且彈琴?!渡狭帧纺茏髻x,《長門》得賜金。唯當有漢主,知懷《封禪》心?!彼抉R相如的賦三次“驚”動漢武帝,既成就了他與武帝一生的文緣,也奠定了其在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封禪》,把司馬相如的絕筆《封禪文》,視為絕唱:“秦皇銘岱,文自李斯,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疏而能壯,亦彼時之絕采也。鋪觀兩漢隆盛,孝武禪號于肅然,光武巡封于梁父,誦德銘勛,乃鴻筆耳。觀相如《封禪》,蔚為唱首,爾其表權(quán)輿,序皇王,炳玄符,鏡鴻業(yè),驅(qū)前古于當今之下,騰休明于列圣之上,歌之以禎瑞,贊之以介丘,絕筆茲文,固維新之作也?!眱H就對封禪所起的作用而言,司馬相如之于漢武帝,絲毫不遜色于李斯之于秦始皇。秦始皇東巡郡縣,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梁父,刻石頌秦德:“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yè),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chǎn)得宜,皆有法式”云云,共一百四十七字??淌撬拿姝h(huán)刻,頌辭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剔o為秦朝統(tǒng)一文字后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李斯是秦始皇及秦二世胡亥重用的兩朝丞相,估計司馬相如除了崇拜藺相如之外,也渴望效仿李斯,可惜他就是沒有當丞相的命。雖然如此,司馬相如寫《封禪文》勸漢武帝進行封禪的賣力程度,譬如在文中假托大司馬(官名)上書,歌頌武帝功德、祥兆空前,封禪是天意所示,圣君所宜,會給官吏和百姓帶來好處;進而假設(shè)武帝同意封禪,而擬作頌功德贊祥瑞的刻石詞,能看出他本人已進入角色了。他不僅覺得漢武帝具備了封禪的資格,自己也承擔(dān)著勸說的義務(wù):此時不說,更待何時?本人不說,更待何人?有一種舍我其誰的勁頭。

    其實司馬相如大可不必羨慕李斯曾享有的無限風(fēng)光,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難免高處不勝寒。公元前208年,胡亥即位的第二年,李斯被處以極刑:先是黥面(即在臉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種侮辱刑),然后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種酷刑),砍斷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腳),又腰斬(攔腰斬斷),最后是醢(音海,即剁成肉醬),這在當時是最為殘忍的一種處死方式,叫做“具五刑”,即用五種刑罰處死。李斯全家也同時被殺。想想這一代名相從高空掉進十八層地獄的悲慘結(jié)局,司馬相如就不該為自己當不上丞相而惆悵,甚至不妨為此而慶幸。你覺得李斯好風(fēng)光,沒準司馬遷還覺得你好福氣。在天子腳下,別說當丞相可能送命,連做個太史公都有風(fēng)險啊。弄不好就缺這個或少那個,生不如死。司馬相如,你雖未受封王侯將相,但也算無冕之王啊,漢武帝一直對你另眼相看,視你為天才。直到你無疾而終,他還很懷念,甚至覺得有所虧欠,辜負了你的才華。你知道嗎?漢武帝在泰山封禪,下令改元,更年號為元封,在登頂?shù)倪^程中,還真想到了你,以及你寫的《封禪文》。這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想到:司馬相如已離開八個年頭了,若是他活著看見封禪大典,一定為自己的《封禪文》有了回音而驕傲。雖然這是遲到的答復(fù),畢竟沒讓你那篇文字白寫啊。相反,世人還覺得你不愧為朕之心腹,有先見之明。

    《漢書·郊祀志》,敘述了漢武帝封禪經(jīng)過: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jīng),難施行。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陰道。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v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后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云出封中。

    《漢書·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系指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

    這一切,司馬相如無法親眼看見了,但他寫《封禪文》時,已想象過類似的情景。他甚至還能想象出漢武帝封禪時對自己的懷念。至少,他忘不掉自己。寫文章提建議,不管何時被采納,也相當于立功啊。即使自己不在了,也會在漢武帝心目中被追認為有功之臣。

    從元封元年至漢武帝死前2年,共22年間,漢武帝到泰山舉行封禪祭祀8次??梢娝麑@一神圣儀式的重視。雖然沒有司馬相如的陪伴,但司馬相如的《封禪文》,如影隨形地成為漢武帝每一次封禪的畫外音。他提議的事情,他想象的情景,都實現(xiàn)了,而且實現(xiàn)了不止一次。

    作為臨終封筆之作,《封禪文》對于司馬相如,類似于一場賭博。雖然他因老、因病一再邊緣化,遠離漢武帝的權(quán)力核心圈,寫出此文,也沒有機會親手呈獻,但他相信自己辭世之日,會重新吸引漢武帝的注意力,此文一旦被其拆閱,必將倍受重視。在那特定的情境之下,漢武帝才能讀懂自己的赤膽忠心:司馬相如活了一輩子,最后的愿望,居然與個人無關(guān)。司馬相如活了一輩子,直到臨死,還在替天子操心、為社稷著想。這是一位愿意把出眾的才華、全部的才能奉獻給國家的大才子啊,只可惜,國家低估了他的價值,沒能提供更大的舞臺。

    應(yīng)該說,這一回生死豪賭,司馬相如贏了?!斗舛U文》取得了應(yīng)有的效果:不僅被漢武帝采納,更深化了漢武帝對司馬相如的認識。

    從上林苑里奉旨創(chuàng)作《天子游獵賦》,到出使西南夷連續(xù)拋出《喻巴蜀檄》與《難蜀父老》兩篇檄文,司馬相如嘗到了文學(xué)為政治服務(wù)的甜頭。本已踏上金光大道,可仕途多厄夢,小河溝里翻了船,命運與文運都遭受挫折,只好隨波逐流,寫點風(fēng)花雪月、小情小調(diào),安慰自己,其實是自我麻醉。骨子里是咽不下這口氣的。直到真的快咽氣之前,才通過《封禪文》長長地吐了一口氣:這才是我最想干的事情啊,這才是我最想寫的文章。這才是我之外的我,真正的我。

    司馬相如死后,仍然通過《封禪文》贏了一把,扭轉(zhuǎn)了后半生每況愈下的頹勢。這只是因為他不甘心,他一直不曾服輸。他一生中最大也是最后的夢想,還是實現(xiàn)了,那就是代天子立言、替天子立威。

    司馬相如一生熱衷以文學(xué)為政治服務(wù),他的《封禪文》,正是一個遲到的高潮。

    程世和《代天子立言:司馬相如文本的精神解讀》,發(fā)現(xiàn)從景武之際到元狩四年這30年決定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司馬相如以其一系列文本,一再為漢天子與漢帝國的內(nèi)在意志立言:從內(nèi)誡諸侯守職到外攘匈奴侵擾,從北出師以討強胡到南馳使以化西南,從鼓蕩大一統(tǒng)文化中國誕生到促成大一統(tǒng)文化中國實現(xiàn),從“修山川之祠”到封禪泰山以告漢德大成,從“順天道以殺伐”到“往而知返”,這些具有漢武時代特征的進程,在相如文本中都得到了形象化體現(xiàn)。其中,《上林賦》于漢武即位初,先行代言出漢武“罪己詔”的本質(zhì)內(nèi)容,勾畫出漢武“晚而改過”的未來形象。

    程世和尤其贊嘆漢武帝與司馬相如默契的合作:在中國歷史上,漢武以宏大的世界圖景與精神視野,對內(nèi)確立以儒化治天下的正統(tǒng),對外確保大一統(tǒng)中國的神圣不可侵犯并締造出大中國遼闊疆域。與漢武相對應(yīng),相如在始以《子虛賦》而終以《封禪書》的文本中,代天子立言,反映出漢武大一統(tǒng)文化中國由初始以至大成的動態(tài)進程,完成了一個既能以文化整合內(nèi)部又足以抗御外部侵奪并具有反省能力的漢天子形象塑造。其中對于漢天子形象的文本性塑造,正與現(xiàn)實中的漢武構(gòu)成了前后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由此,我們推斷出一個結(jié)論;相如“苞括宇宙,總覽人物”的文本出現(xiàn),對漢武決意造就出“視之無端,究之亡窮”的遼闊疆域起到了精神鼓舞的作用。

    當然,也一直有另一種觀點,覺得司馬相如是表面支持,實際反對。清代張裕釗說:“相如之為此,正以諷武帝之封禪耳?!?

    楊曉芳認為司馬相如《封禪文》是對漢武帝的“諷諫”和“尸諫”,是“諷武帝不要夸功封禪”,但其客觀上確促進了武帝這一舉措。而造成這一目的與效果相背離的原因,則與漢武帝作為接受主體對文本解讀的主觀意向性,《封禪文》本身作為賦體文鋪張揚厲的特點,以及經(jīng)學(xué)語境下文學(xué)話語的貧乏是分不開的。

    王世貞《藝苑厄言》:自古文章於人主未必遇,遇者政不必佳耳。獨司馬相如於漢武帝春天《子虛賦》,不意其令人主嘆曰:“朕獨不得此人同時哉!”奏《大人賦》則大悅,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間。既死,索其遺篇,得《封禪書》,覽而異這。此是千古君臣相遇,令傅粉大家讀之,且不能句矣。

    劉朝謙寫過一篇論文《司馬相如與漢武帝遭遇事件的詩學(xué)解讀》。大意是說:司馬相如與漢武帝遭遇是文學(xué)史上一個家喻戶曉的事件,但其重大的詩學(xué)意義一直未得到追問。在詩學(xué)精神方面,這一事件是時代英雄進取、崇高文化心態(tài)的詩學(xué)表現(xiàn)。漢代詩學(xué)以此一事件為分水嶺:西漢初期文學(xué)詩學(xué)話語由個體性轉(zhuǎn)為公共性、悲劇性轉(zhuǎn)為帝國的話語狂歡,中國詩學(xué)話語以北方中心、南方邊緣的舊格局被顛倒過來,文學(xué)體式從以南方騷體賦為主轉(zhuǎn)變到以融合南北詩學(xué)的大賦為主,漢代的標志性文學(xué)體式得以確立。

    程世和《代天子立言:司馬相如文本的精神解讀》:從景武之際到元狩四年這30年決定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司馬相如以其一系列文本,一再為漢天子與漢帝國的內(nèi)在意志立言。從內(nèi)誡諸侯守職到外攘匈奴侵擾,從北出師以討強胡到南馳使以化西南,從鼓蕩大一統(tǒng)文化中國誕生到促成大一統(tǒng)文化中國實現(xiàn),從“修山川之祠”到封禪泰山以告漢德大成,從“順天道以殺伐”到“往而知返”,這些具有漢武時代特征的進程,在相如文本中都得到了形象化體現(xiàn)。其中,《上林賦》于漢武即位初,先行代言出漢武“罪己詔”的本質(zhì)內(nèi)容,勾畫出漢武“晚而改過”的未來形象。

    《中國通史》寫到漢武帝的用人之道:武帝即位后,通過各種形式,選用人材。在宮廷內(nèi),即在自己的身邊,也聚集不少人物,以備使用。其中尤親幸者,有東方朔、枚皋、嚴助、吾丘壽王、司馬相如。但武帝對待他們也有不同。相如常托病不出,逃避外事。東方朔、枚皋,態(tài)度滑稽,說話無根據(jù),武帝視他們?nèi)缳絻?yōu)?!拔ㄖc壽王見任用,而助最先進”,在這班內(nèi)廷人物中,嚴助選用最早,為中大夫,即在建元元、二年間。司馬相如為郎,當在此后不久。司馬相如為郎后,常怕事避事,并不積極爭取任職,只以辭賦之長侍從武帝。

    漢武帝周圍一批紅人,司馬相如名列其中,但他并不是紅得發(fā)紫,而是不溫不火,未像嚴助、吾丘壽王那樣在治國安邦方面得到重用。司馬相如起點挺高,一見漢武帝就受封為郎官(帝王的侍從官),但似乎也就封頂了。因事被免,后來重新任用,也只相當于官復(fù)原職,再未在這一級別上升一步。也就是后半輩子并沒嘗到升官發(fā)財、官運亨通的喜悅,一直在原地踏步,熬到“退休”才興味索然地平安著陸。而他那所謂的郎官,也是文職、閑職,不過是充當武帝的“專業(yè)秘書”(文學(xué)侍從),可有可無的點綴。用魯迅的話來說:不是幫忙的,是幫閑的。固然有其出事之后怕事避事、消極應(yīng)付的原因,但他多么聰明的人啊,何嘗看不出武帝根本沒有提拔自己委以重命的意思,即使積極爭取也是白花心思浪費感情,不如安于現(xiàn)狀。

    司馬相如表面上超脫散淡,心里還是不服氣的。為了自保,不得不低調(diào)做人、做事,但從他出使西南夷時也曾新官上任三把火,就能看出,他骨子里是高調(diào)的,是希望天降大任于自己的。只不過,現(xiàn)實越來越讓他失望。

    失望,并不是絕望。

    司馬相如寫《封禪文》,并且寄予厚望(其實是最后一線希望),如同孤注一擲的賭博,也不無賭氣的成份。就是想改變漢武帝對自己的看法。你低估我了。我是鳳凰,你卻把我當成孔雀來豢養(yǎng)。我是鯤鵬,你卻捆住我的翅膀,讓我像鸚鵡那樣歌唱。那我就亮一嗓子給你聽聽,學(xué)舌的鸚鵡,怎么可能有這么大的嗓門、這么精辟的思想?到了這一刻,你該聽出我是誰了吧?我比你印象中的那個司馬相如要牛逼多了。之所以云蒸霧罩,不顯現(xiàn)真面目,不顯露真身手,是在看你的態(tài)度啊。不是我配不上你,是你配不上我呀。你不配讓我嘔心瀝血動真格的,那我就裝唄,那我就混唄。誰求誰???誰稀罕誰???此生帶來的才華,沒派上大用場,我再把它帶走唄。你要是覺得可惜那是你的事,我沒覺得有啥大不了的。

    賭的就是這一口氣。

    某日上網(wǎng)搜索,發(fā)現(xiàn)百度百科里,有人怯怯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漢武帝時期,哪些人擔(dān)任過丞相?他們都是誰?司馬相如擔(dān)任過丞相嗎?”電腦評出了最佳答案:“按照順序分別是衛(wèi)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車千秋)。司馬相如就是個文人而已,不可能當丞相的?!辈恢悄奈痪W(wǎng)友回答的?尤其后半句,有點童言無忌的意思。

    司馬相如在天之靈若能看見,肯定像迎面潑一盆冷水。連我這樣的司馬相如追星族看見,都不由得清醒一些。唉,這就是現(xiàn)實。理想很豐滿,可現(xiàn)實很骨感。這不只是當今的現(xiàn)實,也是當時的現(xiàn)實。估計漢武帝也這么想的,當時的高官平民都這么想的:“司馬相如就是個文人而已,不可能當丞相的?!敝皇菦]好意思說出來,因而沒能一語驚醒夢中人。惟一沒這么想的,恐怕就是司馬相如本人了。恰恰相反,司馬相如一生做夢都想著當丞相。從他少小時因崇拜藺相如而自我改名司馬相如開始,當丞相就是他最愛做的美夢,也是他最想實現(xiàn)的美夢。有幾次似乎加把勁就可能夠得著了,但終究失之交臂,甚至南轅北轍。他一直搞不懂:夢干嘛總是捉弄自己?命運干嘛總是捉弄自己?如果說他一生有什么困惑,這就是最大的困惑。如果說他一生有什么痛苦,這就是最大的痛苦。更難受的是,這種困惑與痛苦還不能與旁人言。也許他只跟卓文君說起過,但卓文君也愛莫能助,頂多彈幾支琴曲為之解憂。也許他沒跟漢武帝說起過、漢武帝也能看出來,但精明的漢武帝故意沒看見、假裝聽不懂。

    現(xiàn)在,終于有人一語道破天機。司馬相如就是個文人而已,不可能當丞相的。甚至,越是優(yōu)秀的文人,越不適合當高官、當丞相。官場與文壇是兩碼事。政治與文學(xué)更是有矛盾沖突。彼此的規(guī)則與潛規(guī)則都不一樣。文人與官僚,就像飛禽走獸的區(qū)別。司馬相如能走進官場,已屬僥幸,當他剛剛春風(fēng)得意,就嗆了一口水,已證明他沒掌握水性,甚至很難掌握水性。他既愛富貴又愛自由,卻忽略了二者如同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結(jié)果沒得到大富貴又失去大自由。栽了一個大跟頭之后,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眼睜睜的看著年輕時的理想擦肩而過,卻愈去愈遠。他高估了自己,卻低估了現(xiàn)實?,F(xiàn)實,就是讓他這樣愛做夢的人夢碎的,就是讓他這樣想入非非的人心碎的,就是讓他這樣追求自由的人遍體鱗傷的。因為現(xiàn)實無情?,F(xiàn)實是銅墻鐵壁,現(xiàn)實有陰暗面,需要你妥協(xié)、需要你扭曲。司馬相如本身倒愿意妥協(xié),可他畢竟是文人,骨子里還是有底限的。司馬相如本身倒不怕扭曲,可扭曲得又不夠徹底,變來變?nèi)ミ€是那個自己。這已不是春秋戰(zhàn)國藺相如的時代了。西漢帝國江山大一統(tǒng),蒸蒸日上,可官場與政治也變異得更為復(fù)雜,即使藺相如當丞相,在大獨裁者漢武帝面前,也不見得玩得轉(zhuǎn)。甚至可能比司馬遷活得更慘。司馬相如雖沒當上丞相,但畢竟保全了自己,高空走鋼絲步步驚心而未掉下來,已算很不錯了,已算夠聰明了。該知足了。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官,大漢的丞相有那么多個,誰還記得誰啊,司馬相如卻只有一個。他,已算很了不起了。

    以上這一大段文字,原本想作為本書結(jié)尾。還是覺得有些話沒說完。是啊,還沒來得及跟卓文君打聲招呼,怎么能頭也不回地走呢?怎么能倉促結(jié)束呢?

    司馬相如以政治與文學(xué)為事業(yè),在這兩極之間搖擺不定,活得很糾結(jié),卓文君則純粹得多:以愛情為事業(yè),一生都在全身心地幫助司馬相如。直到司馬相如撒手西去,還全靠卓文君幫了最后一個大忙:把《封禪文》轉(zhuǎn)交給漢武帝。

    司馬相如的封筆之作《封禪文》,雖然標志著主人公的華麗退場,標志著一幕人生大戲的劇終,但卓文君還孤零零地站在舞臺上呢。她可是司馬相如的女主角啊。可惜,為死去的司馬相如傳遞《封禪文》之后,卓文君仿佛也徹底完成了歷史使命,下落不明。      

    司馬相如在文學(xué)史和民間野史里都屬于出彩的人物,卓文君同樣讓人難以忘懷。2015年2月5日《黃河報》,還發(fā)表了南柯子的《不許人間見白頭》:相如去世那年,四十二歲的卓文君并不算老,對于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修飾得體的女人來說,還是可以有些風(fēng)韻的。關(guān)于她此后的生活,似乎沒有任何典籍記載過,不過我想她是不會嫁第三次了,因為在與相如生活的二十五年間,已經(jīng)耗盡了她的青春、激情和勇氣。那首《白頭吟》與其說是為了阻止丈夫納妾,勿寧說是她愛情幻夢破滅的宣言——她所有的抗爭到頭來都不過是一場笑話。后世的文人提到卓文君,往往對她的風(fēng)流韻事津津樂道,比如明代朱權(quán)雜劇《卓文君私奔相如》、清代袁于令傳奇《肅霜裘》等,并冠之以“風(fēng)流放誕(放蕩)”之名,對她的遭遇卻視而不見,未免有失偏頗。卓文君不過是一個渴求溫暖、渴求關(guān)愛的可憐人罷了,與其他千千萬萬期盼幸福的普通女子是一樣的,否則她又怎么會發(fā)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至情至性的呼喚呢?

    卓文君后來怎么樣了?確實是個謎。鳳兮鳳兮,又去遨游四海了,或者說,終于回歸了烏有之鄉(xiāng),卻在人間留下孤獨的凰。

    司馬相如辭賦:《鳳求凰》


    其一:

    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墻。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何時見許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攜手相將。不得于飛兮,使我淪亡。

    其二:

    鳳兮鳳兮歸故鄉(xiāng),遨游四海求其凰。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nèi)隋诙疚夷c。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


    卓文君:《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皓如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蹀躞御溝止,溝水東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竹桿何裊裊,魚兒何徙徙,男兒重義氣,何用錢刀為?


  • 上一篇:官渡之戰(zhàn),袁紹兵多將廣糧草充足,為什么還是敗給了曹操
  • 下一篇:赤壁之戰(zhàn)諸葛亮借東風(fēng)背后秘密,實際上用的是奇門遁甲法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