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濟(?—436年4月9日),高平金鄉(xiāng)(今山東金鄉(xiāng)縣)人。東晉末年將領(lǐng),南朝宋開國元勛,左將軍檀韶之弟。
出身寒門,父母雙亡。參加謝玄創(chuàng)建的北府兵,投身于劉裕部下。隨劉裕率兵平定桓玄之亂,拜太尉參軍、唐縣男,從平盧循之亂。義熙十二年(416年),拜冠軍將軍,隨劉裕攻打后秦,披荊斬棘后秦、新蔡、洛陽、潼關(guān);聯(lián)合王鎮(zhèn)惡攻克長安,滅亡后秦。宋武帝即位后,封護軍將軍、散騎常侍、丹陽尹,遷鎮(zhèn)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抵御北魏進攻。宋文帝即位后,拜征北將軍,封武陵郡公,平定謝晦叛亂,拜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元嘉八年(431年),參加元嘉北伐,救援滑臺未果,被宋文帝視為養(yǎng)寇自重。元嘉十三年(436年),全家遇害,贈司空。
本名:檀道濟;所處時代:南朝宋;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
人物生平
早年征戰(zhàn)
檀道濟,高平金鄉(xiāng)人,左將軍檀韶的弟弟。從小父母雙亡,在居喪期間十分重禮。事奉兄姊以和藹謹慎著稱。
元興三年(404年),檀道濟便隨兩個兄長投奔了劉裕,隨劉裕討桓玄入建康,成為劉裕的建武將軍參軍事、轉(zhuǎn)官征西將軍參軍事。后討平魯山,擒獲桓振,授官為輔國參軍、南陽太守。因幫助劉裕擴大勢力建有功勛,被封為吳興縣五等侯。義熙六年(410年)八月,檀道濟升為揚武將軍、天門太守,率軍鎮(zhèn)壓盧循起義,身先士卒,屢立戰(zhàn)功。郭寄生等聚集在作唐,檀道濟討伐平定了郭寄生。其后跟從劉道規(guī)討伐桓謙、茍林等,率領(lǐng)督厲文武官員,身先士卒,所到處敵人多被打敗。后徐道覆來攻,劉道規(guī)親自出來抗戰(zhàn),檀道濟的戰(zhàn)功居多。升遷為安遠護軍、武陵內(nèi)史。又任太尉參軍,拜為中書侍郎,轉(zhuǎn)官寧朔將軍,參太尉軍事。因前后的功勞封爵為作唐縣男,食邑四百戶。補官太尉主簿、咨議參軍。
東晉豫章公劉裕長子劉義符為征虜將軍鎮(zhèn)守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時,檀道濟是他的司馬、臨淮太守,又擔任他的西中郎司馬、梁國內(nèi)史,后任征虜司馬,加號冠軍將軍。
義熙十一年(415年),檀道濟還參加了平定荊州(治江陵,今屬湖北)刺史司馬休之的作戰(zhàn)。
隨軍北伐
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參加劉裕北伐,檀道濟擔任先鋒從淮河、肥水出發(fā),所到各城都紛紛投降。進而攻克許昌,俘獲后秦寧朔將軍、潁州主守姚坦,以及大將楊業(yè)。
晉軍到成皋之時,后秦兗州刺史韋華投降。直進洛陽,后秦平南將軍陳留公姚洗歸順。拔城破壘,共俘獲四千余人,有人建議應(yīng)該都處死后把尸體堆在一起成為京觀。檀道濟說:“討伐罪人,哀愍百姓,正在今日?!比酷尫徘采⒒丶摇S谑歉魃贁?shù)民族感激和歡悅。相聚前來投奔的人很多。接著道濟又攻據(jù)潼關(guān),與其他軍隊一起攻破姚紹。
長安平定后,檀道濟被任為征虜將軍、瑯琊內(nèi)史。劉義符將去鎮(zhèn)守江陵,又任檀道濟為他的西中郎司馬、持節(jié)、南蠻校尉。又加號征虜將軍,升遷為宋國侍中,兼任世子中庶子、兗州大中正。
開國功臣
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稱帝。檀道濟轉(zhuǎn)官護軍,加散騎常侍,兼領(lǐng)石頭戍事。準許他直入殿省。又因他輔佐創(chuàng)業(yè)的功勞,皇帝改封他為永修縣公,食邑二千戶,徙官為丹陽尹,護軍不變。
后又出任為監(jiān)南徐、兗之江北、淮南諸郡軍事、鎮(zhèn)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宋景平元年(423年),北魏鮮卑軍隊在東陽城包圍了青州刺史竺夔,竺夔告急。朝廷下詔加官檀道濟為使持節(jié)、監(jiān)征討諸軍事,與王仲德一起去救東陽。未到東陽時,鮮卑軍隊已燒掉營房、攻具逃走。擅道濟正要出追,因城內(nèi)無糧,于是開糧窖取陳年之谷,窖深數(shù)丈,出谷作米,經(jīng)過一夜,鮮卑兵逃去已遠,不再可追,最終只得作罷?;剀姾笕枣?zhèn)守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