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對林彪事件的發(fā)生,久經(jīng)政治風浪的毛澤東表現(xiàn)得非常鎮(zhèn)靜,不過畢竟對他的刺激太大了。黨章中史無前例規(guī)定的接班人竟史無前例地陰謀政變,乘坐飛機外逃。毛澤東想不到他一直認為很了解的林彪,竟會采用如此極端的手段,那幾年在各種場合都時不時以自嘲的口吻提到林彪。10月16日和26日,毛澤東曾兩次對熊向暉等人幽默地說:“那個‘副統(tǒng)帥’呢?那個‘參謀總長’哪里去了?”他還不無感慨地說:“我的‘親密戰(zhàn)友’??!多‘親密’啊!”
\
毛澤東與林彪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wǎng),作者:曹宏編著,原題:林彪公開對峙毛澤東:“文”的較量后企圖“武”的進攻,節(jié)選
“九一三”后不久,周恩來在廣州給部隊領導機關作報告,講到他沒有下令打掉林彪座機時說:林彪是黨中央副主席,軍隊的副統(tǒng)帥,我僅是個政治局常委,在軍隊中又沒有掛職,怎能命令部隊把林彪打下來,怎么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交代?
……………………………………………………………………………………………………………………………………………………
這時,周恩來命令打開華北地區(qū)所有雷達,監(jiān)視這架飛機,并讓與機上通話,告訴飛機可以在任何一個機場降落。周恩來又命令空軍司令部調(diào)度室:“請你們向256號飛機呼叫,希望他們飛回來,不論在北京哪個機場降落,我周恩來都要到機場去接。”飛機上開著機器,但不回答。
1時55分,飛機在中蒙邊界414號界樁上空飛入蒙古境內(nèi),逐漸在中國的雷達屏幕上消失。
出于安全考慮,周恩來請毛澤東到人民大會堂暫住。周恩來陪毛澤東來到人民大會堂后,又用保密電話親自給各大軍區(qū)打電話。他在電話中委婉地說:
“廬山會議上第一個講話的那個人,帶著老婆、兒子叛國逃跑了!坐飛機逃向蒙古人民共和國方向去了!各部隊立即進入一級戰(zhàn)備,以應付一切可能發(fā)生的事。”
當時,有的大軍區(qū)負責人不敢相信是林彪叛逃了,還在電話中問是誰飛到蒙古去了。周恩來說:“你們還不懂嗎?”
林彪的飛機飛出國境后,于13日凌晨2時許,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溫都爾汗草原墜毀,折戟沉沙,林彪、林立果和葉群等機上9人全部摔死。
9月14日下午,周恩來接到從外交部轉(zhuǎn)來的中國駐蒙古大使館的報告,稱有一架中國噴氣式飛機在蒙古失事。收到報告后,周恩來讓汪東興馬上報告毛澤東。
對林彪事件的發(fā)生,久經(jīng)政治風浪的毛澤東表現(xiàn)得非常鎮(zhèn)靜,不過畢竟對他的刺激太大了。黨章中史無前例規(guī)定的接班人竟史無前例地陰謀政變,乘坐飛機外逃。毛澤東想不到他一直認為很了解的林彪,竟會采用如此極端的手段,那幾年在各種場合都時不時以自嘲的口吻提到林彪。
10月16日和26日,毛澤東曾兩次對熊向暉等人幽默地說:“那個‘副統(tǒng)帥’呢?那個‘參謀總長’哪里去了?”他還不無感慨地說:“我的‘親密戰(zhàn)友’?。《唷H密’??!”毛澤東還緩緩背誦了唐人杜牧的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彼又f,“三叉戟飛機摔在外蒙古,真是‘折戟沉沙’呀。”
“九一三”后,毛澤東還戲改了唐人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二“明妃詩”的詩句。這首詩的前4句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泵珴蓶|將“明妃”改為“林彪”,變成“生長林彪尚有村”。
1972年,毛澤東用紅筆在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并序》中的第3首上,畫滿了著重線。白居易這首詩寫道:“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泵珴蓶|引用這首詩是想說明:認識一個人的真實面目是要有一個過程的。
盡管如此,這一切仍不能寬慰毛澤東。林彪的叛逃,實際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的破產(chǎn)?!熬乓蝗笔录姑珴蓶|受到強烈的震撼。這不僅是由于林彪是他親自選定的接班人,還在于已歷時5年的以“反修防修”為目的的“文化大革命”運動的發(fā)展,與他的主觀愿望之間的沖突已經(jīng)越來越尖銳。他擔憂黨和國家的命運和前途,但卻再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作新的探索,迎接新的挑戰(zhàn)了。
林彪摔死了,毛澤東也病倒了。1971年秋季,毛澤東因感冒引起的肺心病日趨嚴重,至翌年1月發(fā)展到休克的程度。
經(jīng)過搶救,毛澤東脫離了危險,此后卻已經(jīng)行走困難,在室內(nèi)行動都需要人攙扶。
1971年預定的國慶天安門慶典取消,此后也長期不再恢復,因為最主要的內(nèi)容無法進行,那便是毛澤東無法再像過去那樣氣宇軒昂地走上天安門城樓。
可以說,“九一三”事件使毛澤東永遠告別了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往事追蹤報告》,曹宏編著,中央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