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侯珠,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國國寶,它曾經與另一個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珍寶和氏璧齊名,后來兩者都被秦國所得。秦始皇死后,隨侯珠就消失不見了,所以很可能就在秦始皇陵中。
慈禧夜明珠。據專家考證,此珠由阿富汗國王在乾隆年間進貢給清朝,后來成了慈禧死后含在她口中的寶物。其合上是圓球,打開會發(fā)出一道綠光,百丈之內可以照見頭發(fā),堪稱無價之寶。
九龍寶劍,乾隆皇帝掌權整整64年時間,在如此長的人生中,喜歡古董的乾隆收集了無數的珍寶,其中的九龍寶劍就是其中之一。這把寶劍在乾隆死后放在其身側,極具傳奇色彩,最后被孫殿英盜出后就下落不明了。
十二金人,它的鑄造原因就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廣為流傳的是秦始皇為了防止六國的人再興兵戈,盡收天下兵器鑄造成金人,只是它在秦末的烽火中不知所蹤,其中最樂觀的一種說法是它們與其它寶物一起,進入了秦始皇陵墓中。
《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也是書圣王羲之最巔峰的作品。全篇只有324字,卻字字精妙,通篇看著飄逸瀟灑,被歷代書法家推為神作,就連其留下的許多摹本都是珍品。它在唐太宗死后就消失了,后人只能通過一些摹本領略王羲之妙到毫巔的書法。
《永樂大典》,它是明成祖朱棣集合全國眾多學識淵博的精英們編著的曠世大典,被譽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由于體量太大,它只留下的一件副本后來慘遭浩劫,所剩無幾,而正本的下落,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
北京人頭蓋骨,發(fā)現于1929年,一經出世就轟動了世界考古界,因其難以估量的考古價值被推崇為稀世瑰寶。只是亂世之中它也難逃厄運,在抗戰(zhàn)中下落不明,至今仍然沒有可靠的線索指明它的下落。
傳國玉璽,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寶物之一,它的前身和氏璧就充滿了無數的故事。秦帝國建立后,和氏璧被制成傳國玉璽,此后一千多年,它都象征著天命所在。后來幾經輾轉,后唐末帝李從珂抱著傳國玉璽自焚,這件瑰寶就不知所蹤了,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九鼎,中華第一重器,相傳是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后所鑄,后成為夏商周三朝的國寶。它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王權和國家的統一強盛。秦滅六國時,九鼎不見了蹤跡,也有人說它們同樣靜靜地放在了秦始皇陵中,其中謎團,也只有等待后人去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