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親子教育 > 綜合教育信息 > 正文
親子教育
  • 一代中專生命運: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
  • 時間:2019-01-30 19:57:41        編輯:xinzhengjiaoyu        點擊量:3627次
  • 很長一段時間里,孫文楨都羞于與別人談起自己的學歷,“覺得憋屈”。
    他想不通自己當年以陜西富平全縣中考第5名的成績考入的中專學校,才過了10多年,地位一落千丈,倒成了“差生才會去上的學?!?。
    像他一樣心有不甘的人不在少數(shù)。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這批天資聰穎的十五六歲少年,初中畢業(yè)后以優(yōu)異成績被選拔進入師范、衛(wèi)生、農林、財稅中等專業(yè)學校,姿態(tài)風光,受盡了周圍同學和家長的羨慕。
    包學費、包分配,上學時還有糧油供應和貨幣補助,他們中不少人出身貧寒,在中專錄取率低至不足10%的背景下,早早轉成城鎮(zhèn)戶口,等待他們的是畢業(yè)后的“鐵飯碗”和干部身份。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孫文楨(右)珍藏的上中專時候的老照片。 受訪者 供圖
    3年后,當年的初中同學參加高考,有的考上重點大學,離開家鄉(xiāng)去了大城市,他們則回到小城市或者農村,走上不同的基層工作崗位,成為小學老師、鄉(xiāng)鎮(zhèn)醫(yī)生、財政所職工……
    等到中專教育不再“包分配”之后,這一學制瞬間急劇貶值。最初一批回到基層的畢業(yè)生漸漸被人遺忘,失去了往昔榮光。眼看曾經的同學在大城市讀書、奮斗,自己手中只有“不值錢”的中專文憑,他們并不甘心。
    時代沉浮
    中等專業(yè)教育學制源自蘇聯(lián),以行業(yè)辦學為主,總共3年的學時“短平快”,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中國百廢待興、人才急缺時培養(yǎng)了大批擁有專業(yè)技能的“棟梁之才”。當時,中專選拔嚴格,通過者也大多智力拔群,學業(yè)優(yōu)異,“考不上中專的,才去上高中”,是當時的普遍認知。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湖北省黃石財貿學校畢業(yè)生合影。 東楚網 圖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專畢業(yè)生分配制度改革、大學擴招,中專開始受到巨大影響。一方面,畢業(yè)生不再享有“包分配”、“鐵飯碗”的待遇;另一方面,中專自身的嚴重擴招,也使其地位從原來的重點高中之上淪落于普通高中之下,變成了學生考不上高中的“無奈選擇”。
    面對手中急劇貶值的“學歷”,不少已經工作的中專生毅然選擇了重新自考升學的道路,期待著可以再次“鯉魚跳龍門”。
    “這過程的艱苦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北M管智商普遍不低、學習能力不差,但在周圍人進入結婚、生子的同一時期,部分中專生選擇了孤燈苦讀,過上了“下班就學習”的日子。
    后來,一些人成功了。他們考上研究生、考上博士,進入國家機關、著名高校,人生軌跡也從此改變。但是比起同齡人,面對變成彎路的數(shù)年往日時光,他們對未來更有奮斗的執(zhí)著和渴望。
    “我們是一直在跑的人。”一位中專畢業(yè)生說,“奮進是一輩子的事?!?/span>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曾經的湖北省黃石市財貿學校。 東楚網 圖
    家庭選擇
    得知自己被中專錄取的那一天,來自安徽一個落后縣份的楊昊記得“全家都很開心”。
    那一年已經是1996年,中專教育已經開始在走下坡路。國家正大力投入高等教育發(fā)展,大學急劇擴招。
    那年中考,楊昊考了全縣第一名,“可以上省重點高中”。但欣喜之后,他還是選擇進入中等師范專科學校。
    “少數(shù)幾類中專,比如師范,當時還有包分配的可能,可以不考慮找工作的事。”他出生農村,家境貧寒,兄弟姐妹多,都在上學,選擇中專是無奈之舉。
    “幫家里減輕負擔。”不少中專生的出身與楊昊類似,繼續(xù)念高中甚至大學,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對比之下,中專的優(yōu)勢明顯表現(xiàn)了出來。中專生以最快的速度拿到“鐵飯碗”,進校就保證畢業(yè)會分配到中小學當教師,擁有干部身份。同時,還能跳出“農門”,戶口從農村轉到城鎮(zhèn)。對于農村家庭來說,這些待遇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上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社會人才缺乏問題突出,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的大學生數(shù)量過少,中專政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臺。學制源自蘇聯(lián),目標是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人才,學時三年。為了更快更好地吸納人才,中專政策制定了轉戶口、包分配等優(yōu)厚待遇。
    當時,中專的錄取分數(shù)線一般高于重點高中,凡是考上中專的多為中考佼佼者?!斑@些人如果當初沒有進入中專,那么,可以肯定地講,那些80年代中后期考上大學的很多人就會落榜?!睂O文楨略顯驕傲地評價道。
    孫文楨畢業(yè)于陜西省蒲城師范學校,1982年,該校招錄了第一批優(yōu)秀初中畢業(yè)生,培養(yǎng)目標是小學教師,孫文楨為其中一員,屬于上世紀80年代的“老中?!?。
    那還是中專生頗感優(yōu)越的年代,畢業(yè)時的分配和待遇都很好。雖然在15、16歲的年紀,孫文楨和同學多因家庭安排懵懂選了中專,但他們進校學習時仍“滿懷熱情和熱血”。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桃源師范中專女生上學時的合影。 周碧華 供圖
    素質教育
    “蒲城師范是什么?是《童年》、《橄欖樹》、《軍港之夜》和《外婆的澎湖灣》,是總披件藍色舊棉襖的安登武老師在立體幾何課堂上的揮灑自如,是上語基課時總愛誦讀《陌上桑》前四句的屈順農老師,是那個聽說畢業(yè)于北師大但卻只給我們教過幾個禮拜世界歷史課的洋氣小伙子?!睂O文楨后來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對于在中等師范的學習經歷,澎湃新聞采訪到的多位畢業(yè)生都不約而同地用了“素質教育”這個詞。
    現(xiàn)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zhí)行院長的張濤甫曾就讀于安徽六安師范學校,他形容自己在那里度過了3年“非功利”學習的時光?!皫熧Y配備是全六安王牌的老師,定位不是高考,教材跟高中不太一樣?!痹诹矌煼秾W校學習,以成為優(yōu)秀的中小學教師為目標,應試壓力并不大。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安徽六安師范學校老校門。
    “師范教育綜合性很強,除了數(shù)理化,歷史、地理、音樂、美術也都會教。我當時成績最好的是理科,還自學了高等數(shù)學、高等物理。”張濤甫說。
    在不以功利目的為衡量標準的學習過程中,“一個人的才能和智慧全面發(fā)展,各種可能性都可以探索?!睆垵τ浀?,同學們中有喜歡美術、音樂的,也有懷著文學夢、作家夢的。而他自己則對高等數(shù)學和物理有著純粹的喜歡。“那段時間充分滿足了十幾歲小孩對求知的渴望。”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桃源師范中專同學們在江邊游玩。 周碧華 供圖
    “沒有干擾,并不是不學習了?!睆垵Ρ硎?,不少中專生在中考時成績優(yōu)異,得益于在初中階段打下的良好基礎。他們將這種早已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帶入中專,自然而然地在學業(yè)上表現(xiàn)勤奮。“也經常是在暗地做題,你做不出來,我做得出來,互相競爭。”
    周碧華曾在1984年擔任中專講師,那時候他從湖南師范學院(今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被分配到教學第一線,在湖南桃源師范學校擔任班主任。
    桃源師范由著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宋教仁于1912年定址創(chuàng)辦,在國內中師教育界頗具名氣,著名作家丁玲就畢業(yè)于此。
    “我來到桃?guī)熀?,凝視那古老的白樓和殘存的風雨廊道,感受到了一種歷史的滄桑感,也有一種任教于名校的驕傲感,便暗暗下定決心,立志當一名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家。”周碧華后來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想起那時與21歲的自己年紀相差不大的學生們,周碧華頗為感慨。
    “他們是常德和今張家界市各縣初中畢業(yè)生中的尖子生,他們是許多貧困家庭的孩子,許多同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沉默、郁悶、茫然、樸實?!?/span>
    桃?guī)煿芾韲栏瘢律幌潞茈y適應這樣的環(huán)境,為了解開學生們的心結,周碧華借來錄音機,自學歌曲,再教給學生。
    “教他們唱《小草之歌》暗示當小學教師是要奉獻一生的;教他們唱《故鄉(xiāng)的云》是暗示他們終究要回到鄉(xiāng)村去;帶他們到沅水中的雙洲上野炊、陪他們打球晨跑、讓同學們輪流當班干部……”
    中師生注重實用技能的培育,如音樂課的識譜彈琴、語文課的三筆字書寫、體育課的各類競賽、美術課的素描與色彩等。處在可塑性強的年紀,學生們除了專業(yè)所學,還掌握了繪畫、跳舞、朗誦。
    漸漸地,學生們對從事教師這個職業(yè)有了榮譽感。3年的時間里,周碧華見證了學生們有過苦悶、快樂、頹喪和拼搏。“只有若干年后,他們才體會到中師教育真的是素質教育,讓他們受用終身,良好的綜合素質,誰一旦改行,一定脫穎而出;大部分沒改行的同學,也絕對是各地的教學骨干。”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桃源師范中專運動會比賽場景。 周碧華 供圖
    自學成才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專地位一落千丈,從原來的重點高中之上“淪落”于普通高中之下。對于不熟悉中國教育制度變遷的很多人而言,“差生去的地方”成為了中專的標簽。
    “失落!要是我也參加高考,會是什么樣的?”一位中專生說,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自己也才18歲,看著有些曾經成績不如自己的初中同學考上了重點大學,但自己的未來似乎已經一眼看到了頭。失去動力的他開始消沉,每天下班之后的活動就是“一幫人聚在一起打牌”。
    基層信息閉塞,一些想證明自己的人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找出路。
    “人都會追求進步,可能對于別人就是去大醫(yī)院進修一下,但對我來說就是‘想走得遠一點’?!蹦壳霸诒本└吠庑难懿♂t(yī)院擔任副主任醫(yī)師的錢海燕說。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安慶衛(wèi)生學校?;铡?/span>
    由于上學早,錢海燕初中畢業(yè)時只有14周歲。家庭雖不至于貧困,但父母仍把他的中考志愿改成了中專,“怕我不一定考得上大學”。
    “本來填的是財校,陰差陽錯之下進了衛(wèi)校。”他隨后在安慶衛(wèi)生學校醫(yī)士班讀了3年中專,畢業(yè)后分配回老家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工作。同一時期,他從前的初中同學已經進入大學學習。
    “那時候每月工資150塊錢,我一年都花500塊錢訂各類雜志報刊,《考試報》、《半月談》,什么都看?!鄙习嗪蟛痪?,錢海燕開始搜集各種自學考試的信息。
    首先是參加自學考試大專,“那時候只開設了中醫(yī)學,一年兩次考試,每次考4門,但有兩門是重復上一次考試的,通過率很低,一共考過12門才算合格。”
    錢海燕從上學開始成績一直很好,對醫(yī)學專業(yè)一度不感興趣的他在中專3年始終名列前茅。在中醫(yī)自考大專通過率極低的情況下,他的12門考試科目都是“一次過”,但拿到大專證書已經過去了3年時間。
    “我又開始準備專升本,那時候沒有什么別人的太多經驗可以借鑒,都是自己摸索?!?998年9月開始準備,到1999年5月考試,他需要從頭學起的內容不少。
    “最頭疼的就是高數(shù)。我是高數(shù)零基礎,尤其是微積分,很頭大。英語倒不成問題,我的英語成績很好。”
    錢海燕知道自己的一個同學在當老師,數(shù)學成績不錯,他就每天從衛(wèi)生院下班之后,晚上去同學家讓對方給自己輔導,高等數(shù)學沒基礎,就先從高中數(shù)學學起。
    “印象最清楚的是把公式做成卡片,貼在臺燈上,每天開燈都會看到,很快就記熟了?!弊詈笏跀?shù)學考試中得了120分,滿分150分,“已經很不錯了?!?/span>
    他隨后以第12名的成績考入安徽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兩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并以考研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武漢大學讀研究生,3年后考博進入阜外醫(yī)院。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yōu)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上世紀80年代,安徽宣城師范學校的中專生們。 圖片來自網絡
    另類人生
    1999年像是錢海燕的分界點。20歲,在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工作快4年,因為表現(xiàn)突出被擬提拔為副院長,如果他選擇留下,之后的晉升可能會一路順遂。
    但是從這一年開始,2年制自考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留在阜外醫(yī)院工作時28歲,雖然與同齡醫(yī)學博士的年齡相當,但是過程的曲折和艱難,只有他自己知道。
    與他相似,張濤甫的命運也是從1993年考研進入蘇州大學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開始轉變。在此之前,他在鄉(xiāng)村中學教書,有限的資源里完全憑照興趣,盡一切可能廣泛閱讀。他自嘲在此期間一個人完成了“另類的大學教育”。
    除了“不甘心命運如此”的,還有一些中專畢業(yè)生則是被迫“追求進步”。
    劉力現(xiàn)在是齊齊哈爾市第一醫(yī)院CT室副主任醫(yī)師。此前國企醫(yī)院面臨改制,中專學歷的醫(yī)生工資、股票都要比本科、大專少很多,他開始自學本科,再考研,他說自己“只能上學深造,靠讀書改變命運”。
    在忙碌的個人工作之外,繼續(xù)自學并有所成績,不少已經成功的中專生回首往事,都給出了“要耐得住寂寞”的評價。
    楊昊在考研的時候還是一名基層教師,也正是適婚年紀,不少人都看重他的才華和能力,給他說媒。有的人笑話他“讀什么書啊”,家人也向他施加壓力。
    “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只能不斷地適應,慢慢地拒絕,后來大家都知道我要考研,也就不打擾了?!惫ぷ髦?,楊昊每天晚上就一門心思把自己關起來,挑燈夜戰(zhàn),“跟高考很像”。
    好勝、刻苦,是這個群體的普遍特征。比起同齡人求學就業(yè)的順遂,這些家境貧寒的中專生“起點比較低”,在后來的歲月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走過更多的彎路。
    “從來沒有停止過奮斗,一想到自己曾經‘荒廢’了幾年時間,就不敢懈怠?!币晃恢袑.厴I(yè)生說,“當年中考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有的高考時都去了北大?!?/span>
    仍有大批中專生則留在了基層,選擇了另一種奮斗之路?!耙慌鷥?yōu)秀青年成了小學教師,可以說,不少80后、90后的孩子從起步便接受了良好的基礎教育,因為那個年代的中師生功底扎實。”周碧華這樣評價。
    師范類中專畢業(yè)生在學成之后被分配到基層的中小學任教,有的在崗位上一待就是幾十年。今年5月重回母校時,一位叫楊冬云的畢業(yè)生給周碧華留言,周碧華看后忍不住落淚?!爸芾蠋?,我還在當時分配的那所鄉(xiāng)村小學,30年了,我舍不得離開孩子們,我沒有給您丟臉。”
    作為老師,周碧華面對學生們的人生經歷時情緒很復雜?!拔疑钌钪溃珖闹袔熒貏e是上世紀80到90年代的中師生,都有著相同的特殊心路歷程:他們優(yōu)秀,卻走了一條平凡而清貧的道路?!?/span>
    尋求突圍
    一代中專生更希望得到后來者的理解。
    正如孫文楨所說,“一些同胞或者由于對教育制度變遷史的無知,竟然根據中專學?,F(xiàn)在地位的低下,而想當然地認為初中專學校從來就地位低下?!?/span>
    對于這些想當然地認為中專學生從來就是差生的人,孫文楨開始還總是耐心地給他們解釋。“但到了后來,我們便慢慢地不愿意再作任何解釋,因為我們覺得乏味,覺得無聊,甚至覺得憋屈?!?/span>
    中專畢業(yè)生在尋求突圍的同時,中專學校本身也面臨著發(fā)展瓶頸。大學擴招加之中專福利減少,大批生源的流失迫使不少中專尋求轉型升級。升格大專,是其中一條路徑。
    區(qū)別于本科,大學專科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主要由高職(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和高專(高等專科學校)承擔。與中專不同,大專對于科研水平、硬件設施、課程設置等均要求較高。
    一方面,中專院校本身的科研水平不高,導致其所需的硬件設施以及相關資金普遍難以滿足升格要求。另一方面,中專院校的課程設置相對固定,而大專的教學則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和職業(yè)實踐的空間。
    盡管存在種種不適應之處,面對挑戰(zhàn)和機遇,不少中專學校仍完成了這項改革。
    以安徽為例。據《江淮晨報》2002年報道,從2001年6月份開始,安徽省相繼有多所中專學校升格為大專院校或改變校名,劃新校址、建新大樓成為中專學校發(fā)展的一道新景象。
    安徽體育運動職業(yè)技術學院在原省體育活動學校、省體育運動技術學校、省體育科研所的基礎上成立,其有關負責人當時在接受采訪時即表示,學院今后要在三個方面迎接挑戰(zhàn)?!耙皇桥μ岣呓逃?、科研的層次,二是教學設備的更新,三是建立一套開放的大學管理模式?!?/span>
    周碧華、孫文楨等人至今仍在為中專生“正名”而呼走。周碧華在文章中寫下感嘆,“沒有他們的奉獻與犧牲,就沒有扎實的基礎教育,沒有扎實的基礎教育,又怎有人才輩出?沒有人才,祖國又怎能騰飛?”
    (注:文中楊昊為化名)
  • 上一篇:我們的孩子都必須“學會輸”
  • 下一篇: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