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跟英文、印地文都不同,中國人所發(fā)明。目前來看它已經(jīng)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的漢字最早的是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從甲骨文后又出現(xiàn)了金文、大篆、小篆等等文字。在地球的范圍內,它是使用時間最長,并且沒有出現(xiàn)過斷層的文字,可以說,它甚至比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文化都要古老。
他們的想法是讓文字更好的被人民群眾所利用,這是他們的目的,并沒有壞心。出于這些學者的影響,改革文字也隨之成為重視的一點,戰(zhàn)爭期間因動蕩停過一段時間。解放后,開始考慮一步一步來,簡化漢字便就此出現(xiàn)。1964年,改字2274個,開始向全國推廣。接著便是漢語拼音方案,為漢字拼音化做著準備。
二簡字的全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這個方案是從第一個通過后實行的。1966年中斷過,1977年12月20日公布,人民日報是最先使用二簡字的。到了1978年便開始在教科書上使用,它主要選擇的范圍是群眾中流行的簡化字。在簡化漢字形體的同時精簡漢字的數(shù)量,淘汰一部分容易讀錯或者是寫錯的字。有不少漢字的偏旁和筆畫結構都成了常用字,并且將一部分漢字的偏旁去掉,這樣有利于識字和機械處理漢字。
不過教科書僅僅是實行了一個月,便停止了,半年后人民日報及全國所有報刊全面停止二簡字。在反復的討論研究下,二簡字徹底被廢除,并提出,今后對漢字的改革必須謹慎。為什么取消?有人曾經(jīng)指出,二簡字看起來跟曾經(jīng)的漢字一點也不相似,眾所周知,日文一直都保留了部分的漢字。而二簡字在形體上跟保留的日文極其相似,就像是好好的漢字要不就少了胳膊,要不就沒了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