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追求成功、成績,終將失去靈魂的卓越
時間:2019-01-30 18:52:10 編輯:xinzhengjiaoyu 點擊量:3773次
前不久,一則新聞震驚全國:在北京大學的新生中,竟然有三成學生厭學,四成學生認為活著沒意義。有人將這種癥狀稱作“空心病”,即因為價值觀的缺陷而導致的心理障礙,從而深陷迷茫而不能自拔。作為學業(yè)佼佼者的北大學生,卻有如此高的“空心病”發(fā)病率,深層次的原因恐怕要從整個社會和教育來剖析。
目前,在世界大學排名和科研評估的推波助瀾下,很多國家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道路上爭先恐后,我國“雙一流”的建設也到了全面實施階段。然而在實踐中,大學乃至大學教師們,或者因為對“世界一流大學”的理解有偏差,或者出于功利的考慮,偏離大學的中心工作——培養(yǎng)人的傾向明顯,甚至科研早已替代教學成為學校的核心工作。我們不能不說,現(xiàn)代的大學普遍犯有“空心病”。
大學的“空心病”,可以有以下一些表征。
年輕而迫切需要成長經(jīng)驗的本科生與老師接觸有限,平時個人成長、人格完善、高尚道德養(yǎng)成等得不到充分的引導,有人甚至夸張地認為本科生進入大學后的基本上是“自生自滅”,僅在畢業(yè)時因為就業(yè)率才被關注。
在大學教師成長會上,青年教師們討論最多的是科研項目、科研經(jīng)費、論文影響力和學術水平等,對他們來說,急需且至關重要的教學水平提升的話題幾乎被完全排除在外。
各大學排名和科研評估輪番地“折騰”大學校園,被冠以“組織效能”“質量控制”“透明工具”“審計文化”或“問責運動”的旗號,并作為界定優(yōu)質高等教育、知識創(chuàng)新體系的準繩,甚至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圭臬。學校中,無論是行政人員還是教師、科研人員,均疲于應付各種量化考評。對此,香港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博士李軍曾形容為“一種奇怪的績效代表一切的心態(tài)如同幽靈一樣蔓延在大學里”。
“拜占庭式官僚主義”在校園里盛行,并異化出“科研人員器物化”的大學文化。年輕教師是“苦力”、校長做“CEO”、資深教授則為“高管”。在嚴格的科研評估體系下,科研人員的壓力不斷地增加,尤其是年輕教師常常感覺到自己的學術生命岌岌可危。大學不斷淪陷為發(fā)表論文,尤其是英語論文的量產(chǎn)工廠。教育和社會服務的人文功能逐漸式微,人文學科的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化,甚至最終“科研人員的創(chuàng)新力日漸萎縮”。
綜上,“空心病”下,大學的學術生活被根本改寫:大學空前地受到排名和評估的主導,被越來越牢地禁錮在“標準化”、“商業(yè)化”和“同質化”的軌道上,深陷知識量產(chǎn)、校際攀比,甚至國際競爭的泥淖。偏離教學和育人,“空心病”的最終結果,正如前哈佛校長哈瑞·劉易斯所言:“一味追求成功、成績,終將失去靈魂的卓越?!?br />
在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道路上,大家應高度警惕和自覺防治“空心病”的危害。正如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所言,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大學是學知識、長能力、育素質的地方,是讓學生成長的地方,大學的根本是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服務學生的學習,引領學生的全面成長”。要努力將大學建設成:傳承人類文明的典范,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沿;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基地、會聚各學科世界領軍人物的高地;服務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機構,促進國際理解和交流的橋梁。在為了生存不得不忙于應付各種量化指標的同時,不應忘記教育中更為本質的問題——對人的培養(yǎng)。這是大學要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地“活著”的必由之路,也是幫助學生遠離“空心病”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