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禽獸故事七則
時間:2023-08-08 07:50:55 編輯:宗皓 點擊量:2285次
禽獸多訾詞,罵人話。其實,有許多禽獸,比人有情有義…
01
明成化六年(1470年)十月間,鹽城天縱湖。一漁夫駕舟在湖上釣魚。釣了半天,也沒釣幾條魚。漁夫火大,掄起魚竿,一頓橫掃豎抽。不巧,一群鴛鴦游過來添亂,其中一只鴛鳥躲避不及,被魚鉤勾住了。漁夫一見,樂夠嗆,就地拔毛,切塊,下鍋,爆炒,文火慢燉...當是時,其鴦鳥不舍,圍繞著小船,上下翻飛,哀鳴不絕于耳。沒多久,燉好了。肉香撲鼻,漁夫掀開鍋蓋,加點姜末蔥花等佐料,調(diào)下味,即可敞開肚皮,開造。不想,那鴦鳥見狀,從空中以垂直角度、如一顆炮彈,噗通,徑直投向沸鍋中,殉了情。漁夫立時傻眼...有詩贊曰:霎時毒霧冪湖深,逐棹何人辨苦音。欣躍沸湯同畢命,碎身粉骨也甘心。
此段出自馮夢龍《情史》:成化六年十月間,鹽城天縱湖漁父見鴛鴦甚多。一日,弋其雄者烹之。其雌者隨棹飛鳴不去。漁父方啟釜,即投沸湯中死。
鴛鴦,一種水鳥,比鴨小,棲息于池沼之上。鴛鴦,有多個別稱。因其形影不離,也稱匹鳥、節(jié)木鳥、相思鳥。李元《蠕范·物匹》記:“鴛鴦,黃鴨也,匹鳥也,節(jié)木鳥也,相思鳥也?!庇忠蛳灿斡诤拥狼厶幍撵o水中,亦稱河曲鳥。陸機《擬古詩》:“思為河曲鳥,雙游豐水湄。”鴛鴦也指兄弟。曹植《釋思賦》:“況同生之義絕,重背親而為疏,樂鴛鴦之同池,羨比翼之藝林?!崩畎子校骸捌呤哮x鴦,雙雙戲亭幽?!倍鸥τ校骸昂匣枭兄獣r,鴛鴦不獨宿?!倍拍劣校骸氨M日無云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盧照鄰有:“得成比目何辭死,只羨鴛鴦不羨仙。”于是,鴛鴦便成了人們心目中永恒愛情的象征。
02
95版《神雕俠侶》,堪稱武俠劇經(jīng)典之作。尤其是,李莫愁那多次吟唱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蕩氣回腸,深入人心…其實,這詞兒出自元好問之手,其創(chuàng)作背景更是鮮為人知。元好問(1190-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金末元初文學家。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時年16歲的元好問到并州(今太原)參加科舉考試。途中,元好問行至汾河岸邊,親眼見到一捕雁獵人捕獲了一只大雁,將其宰殺,扔在岸邊。然,這只大雁的伴侶,在空中盤旋哀鳴,久久不肯離去。最后,一頭戕地而死,和自己心愛的伴侶死在一起。元好問見此,感慨萬分,不想一畜生竟如此鐘情,遂買下這兩只大雁,壘石筑丘成墳,以紀忠貞不渝的愛情。其墳名曰,雁丘。此次科舉元好問雖名落孫山,而他作的這首《摸魚兒·雁丘詞》,卻名揚天下。
《摸魚兒·雁丘詞》之序,如是載:泰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wǎng)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
另,明正德年間,有一姓張的人,捕獲一只大雁,將它腿上拴上一根長繩,養(yǎng)在院子里。次年,北雁南歸,天上一群大雁鳴叫不絕,呼喚同伴。(為了應景,老王把地上的大雁p剩了一只)地上這只應聲鳴叫,但因被繩子所困,難沖天而飛。不久,空中一只大雁不忍同伴孤單,翩然落下。兩只雁彼此用脖子相纏,雙雙窒息而死。大雁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大雁之情令人肅然起敬,后此樓遂名雙雁樓。
此段出自《香艷叢書》:王天雨云:家后有張姓者,曾獲一雁,置于中亭。明年有雁自天鳴,亭雁和之。久之而天雁遂下,彼此以頸交,死于樓前。后因名樓曰“雙雁樓”。
再來一只。
明弘治間,河南有一虞人,深諳大雁之習性。此虞人,實為掌管山澤田獵的小官。這貨心腸忒狠。他曾捕獲了一只雌雁,用繩綁住其翅膀,再將它養(yǎng)在場圃中,用它為餌來誘捕其他同伴。果然次年,北雁南飛,雄者與雁群飛鳴而過呼喚同伴。雌雁認出其聲,仰空長鳴。雄雁聞其聲,遂飛落圃中,耳鬢廝磨,交頸悲號,淚水漣漣,似傾述別后相思之苦…稍后,雄雁飛起,卻發(fā)現(xiàn)雌雁沒跟來,飛回去再叫。如此三四次,才知其不能離開。兩雁相互叨啄,最終腦袋相觸而死。人之夫婦不如雁者,何其多。
此段出自《香艷叢書》:弘治間,河南虞人,獲一雌雁,縛其羽,蓄諸場圃,以媒他雁。至次年來賓時,其雄者與群雁飛鳴而過。雌認其聲,仰空號鳴。雄亦認其聲,遂飛落圃中,交頸悲號,其聲嗚嗚,若相哀訴者良久。其雄飛起半空,欲去徘徊,視其雌雁不能飛,復飛落地上,旋轉(zhuǎn)叫號,聲甚悲惻。如此者三四次,知終不能飛去,乃共嚙頸蹂蹴,遂相觸而死。嗚呼!雁為禽類,而且有恩義。人之夫婦相拋棄而不顧者,何獨無人心哉!
03
很久以前,皖南地區(qū)有一小媳婦兒。別說大家閨秀了,連個小家碧玉也不是。“于河邊拾薪?!笨梢娝厥且患揖池毨?、缺衣少食的農(nóng)家女。話說這天,小媳婦正在河邊撿柴禾,不時擦一下額頭的汗水。突然,草叢間傳來幾聲鳥鳴,聲音甚是哀婉低沉,嘎嘎嘎…她忙放下柴禾,近前細看,竟是一只肥碩的野鴨子。這只野鴨正撲扇著兩只翅膀,驚惶欲飛,卻不能飛。原來它是受傷了,兩只翅膀上正血跡斑斑,小媳婦忙近前一把抓住這只野鴨捧在懷里,急三火四急奔回家,連柴禾也不要了。就算好久沒沾過肉星,也不至于這么著急吧?人家小媳婦心地可善良呢,何忍殺生吃肉。忙敷藥止血,再端來家里僅有的細糧,為其補充營養(yǎng)。在她傾情呵護十余天后,野鴨便傷愈了。臨去之時,野鴨向她頻頻點頭致謝,依依不舍,繞屋三周,消逝于天際…至此,這則人與自然、人與野生動物和諧關愛的小故事,總該結(jié)束了吧。沒呢。一個月后的一天,那只野鴨帶領數(shù)十只野鴨來拜訪小媳婦,烏泱泱一大群,或列隊致意,或鳴叫傳情,且每日產(chǎn)蛋甚多,遍地都是。能賣個好價錢。然而,小媳婦不忍拿到集市上去賣。于是,雞生蛋、蛋孵雞之野鴨2.0版上演。她家很快便野鴨成群,成了遠近聞名的養(yǎng)鴨專業(yè)戶。沒過兩年,小媳婦家便已脫貧致富奔小康,野鴨報恩之傳奇遂名揚天下。
此段出自《容齋隨筆》:昔皖南有一農(nóng)婦,于河邊拾薪,微聞禽聲,似哀鳴,熟視之,乃鶩也。婦就之,見其兩翅血跡斑斑,疑其受創(chuàng)也。婦奉之歸,治之旬日,創(chuàng)愈。臨去,頻頻頷之,似謝。月余,有鶩數(shù)十來農(nóng)婦園中棲,且日產(chǎn)蛋甚多。婦不忍市之,即孵,得雛成群。二年,農(nóng)婦家小裕焉,蓋創(chuàng)鶩之報也。
04
唐開元(713—741年)年間,長安城內(nèi)有一富豪姓楊名崇義。彼時,唐風開放,去平康坊喝個酒,聽個曲,扯個淡,對男人來說壓根就不算啥事兒。楊崇義整日在外吃喝玩樂,年輕的妻子劉氏便時常獨守空房,一顆春心無處安放。是夜,劉氏又是孤枕難眠,腦海中突然閃出隔壁一俊秀男子來,他叫李弇,不姓王。這李弇本光棍一條,漫漫長夜同樣難熬。隱聽一墻之隔,傳來劉氏數(shù)聲戚嘆。顯然,楊崇義又出去扯淡去了,沒在家。思忖至此,李弇便壯膽敲了墻。于是,干柴烈火...此后,每逢楊崇義在外,劉氏便敲墻。日久生情,二人便生歹念,想弄死楊崇義,做長久夫妻。一傍晚,楊崇義喝醉,回到家中倒頭就睡。劉氏和李弇合伙把楊崇義弄死,并將其尸體埋在院中枯井里。不得不說,這樁命案做的可謂天衣無縫,滴水不漏。不想,卻被一只鸚鵡給瞧見了。次日,劉氏假裝派童仆到處去找楊崇義,并向官府報了案,說他外出多日未歸,恐是被人害了。官府得報后,派人日夜四處尋找,抓捕審訊很多可疑之人,可是仍找不到任何線索。后,縣官再一次來到楊崇義家搜查。突然,鸚鵡一陣尖聲尖氣的喊冤聲傳來:大人,冤枉哇…縣官問它為何喊冤,鸚鵡說:“殺家主者劉氏、李弇也?!睔⒑ξ抑魅说?,是劉氏和隔壁小李??h官便將二人抓捕歸案,一經(jīng)審問,他們便全撂了。至此,案情真相大白,劉氏與李弇皆處以斬立決。因此案過于離奇,京兆尹據(jù)實奏報唐明皇。唐明皇大呼驚奇,連贊鸚鵡為“義鳥”,并帶回后宮精心飼養(yǎng),賜封“綠衣使者”。
此段節(jié)選自《元天寶遺事》:后縣官等再詣崇義家檢校,其架上鸚鵡,忽然聲屈??h官遂取于臂上,因問其故。鸚鵡曰:“殺家主者劉氏、李弇也。”官吏等遂執(zhí)縛劉氏及捕李弇下獄,備招情款。府尹具事案奏聞,明皇嘆訝久之。其劉氏、李弇依刑處死,封鸚鵡為綠衣使者,付后宮養(yǎng)喂。
05
清代第一段子手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卻吸納了一只正能量滿滿、義氣深重的小老鼠。這樁驚悚古怪的事兒有一現(xiàn)場目擊證人,名叫楊天一。但說這天,老楊在家閑得無聊,便到郊外溜達了一圈,鄉(xiāng)間小路細又長…嘩啦,嘩啦啦...路邊草叢間傳來一陣細微聲響。老楊忙停下腳步,彎腰探頭,原來是兩只灰突突、饑腸轆轆的小老鼠正在草叢四處覓食,卻被一條蛇給瞄上了。剎那間,蛇頭如箭彈射,眨眼之間,一只小老鼠便被一口吞進了蛇肚子。臥槽,老楊嚇得一激靈,連退數(shù)步。然而,另一只小老鼠憤恨至極,瞪著雙眼,遠遠盯著毒蛇,沒有絲毫退卻之意。當然,那蛇剛吞食了一只,對它也沒啥興趣,正欲進洞消化食兒。剛爬進洞一半,嗖嗖嗖,小老鼠疾步躥了過去,死死咬住蛇尾巴。想溜,沒門。那蛇刺痛不已,急掉頭。小老鼠見狀,飛身跑開。那蛇自是追之不及,便再次掉頭回洞去了。不想,小老鼠又跑回來咬住蛇尾不放。丫的,就這么算了?敵退我進,敵疲我擾,如是再三。那蛇終于叫苦不迭,不堪其擾,最后把剛吞下的那只老鼠吐了出來,悵然而去。至此,小老鼠方才作罷,嗅著同伴氣息,見其已死,吱吱悲鳴不已。繼而,用嘴叼著同伴尸體悲傷遠去…
此段出自《聊齋志異》:楊天一言:見二鼠出,其一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遙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將過半,鼠奔來,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來,嚼如前狀。蛇入則來,蛇出則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來嗅之,啾啾如悼息,銜之而去。友人張歷友為作《義鼠行》。
06
話說,周村有一商人,在安徽蕪湖做了一筆大買賣,賺的盆滿缽滿。欣然租了一條船,準備榮歸故里。登船之際,商人見碼頭上有個屠夫正欲屠狗,那狗叫聲甚是凄慘…商人見狀惻隱之心陡起,立時出手制止:“且慢,這狗我愿出雙倍價錢買了,咋樣?”隨后花大價錢將狗買下,養(yǎng)在船上。不想,商人竟上了一條賊船。其實,這船家實為江湖上一劫匪,殺人越貨無數(shù)。發(fā)現(xiàn)商人帶了如此多的錢便立生歹意,將船劃進一處茂密的蘆葦叢中,欲謀財害命…不顧商人苦苦哀求,劫匪仍用氈子將其裹成一大個頭的粽子,去,給你留個全尸!噗通一聲,便踹到江里去了。是時,那只狗見狀,便哀嚎一聲也隨之跳入滾滾的江水中,用嘴咬住裹捆商人的氈子,一起在江水中從流飄蕩。不知飄蕩了多久,他們才在一淺灘處停了下來,狗浮水躍上堤岸,迅疾跑到一人群聚集之地,汪汪,哀叫不止…“這狗叫得有些蹊蹺,咱去瞅瞅!”因為好奇,有人便跟著狗來到淺灘處,立時便見到水中那奇怪的大粽子?!翱?,把它拖上岸來;快快,割斷繩子…”于是,眾人七手八腳地一通忙乎,打開一看,哇,里面竟是一個人。接著,眾人忙緊急施救,不想商人竟悠悠醒傳過來,聽他述說皆為其不幸遭遇唏噓不已。然后,商人辭別眾人,欲搭船再次回到蕪湖,再守株待兔等劫匪的船回去。不想,商人上船后,那狗卻不見了,心里不免有些惋惜。到達蕪湖碼頭,尋找了三四天,也沒找到那只賊船。商人正沮喪失望之際,忽然那狗竟自已回來了,朝著他一通叫喚后掉頭就走,他尾隨其后上了另一條船。突然,那狗死死咬住船上一人的小腿,怎么打也不松口。商人上前正欲制止,才發(fā)現(xiàn)這人正是那劫財害命的劫匪。原來這貨已換了衣服化了妝,連船也換了,難怪商人找不到他。于是,商人捆綁劫匪后,一番搜索,那些錢財果在其船上。
此段節(jié)選自《聊齋志異》:犬見之,哀嗥投水,口銜裹具,與共浮沉。流蕩不知幾里,達淺擱乃止。犬泅出,至有人處,狺狺哀吠?;蛞詾楫悾瑥闹?,見氈束水中,引出斷其繩??凸涛此?,始言其情。復哀舟人,載還蕪湖,將以伺盜船之歸。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關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盜船不見。適有同鄉(xiāng)估客將攜俱歸,忽犬自來,望客大嗥,喚之卻走??拖轮鄢弥?。犬奔上一舟,嚙人脛股,撻之不解??徒侵?,則所嚙即前盜也。衣服與舟皆易,故不得而認之矣??`而搜之,則裹金猶在。
07
某山腳下,有一位以種植瓜果蔬菜為生的老人,老伴早逝,唯有一女遠嫁他鄉(xiāng)。時,有一好心獵人見他孤苦無依甚是同情,便送他一只猴子作伴。老人很喜歡這只猴子,待之如像親生兒子一般。每天,猴子跟在老人身前身后,不離不棄,相依相伴。老人與猴子共同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五年后的一天,風燭殘年的老人突然去世了,猴子關上家門,一路跋山涉水,疾奔到老人女兒家里,抓耳撓腮,一通比比劃劃,淚如雨下…老人女兒見狀,心里已然明白:“是不是我父親去世了?”猴子點了點頭。然后,猴子便帶著她回去奔喪??衫先思揖骋回毴缦矗瑹o以為葬,猴子哭遍街坊鄰居祈求幫助,鄉(xiāng)鄰皆感其行,紛紛慷慨解、囊湊錢埋葬了老人,入土為安。喪事后,老人女兒欲帶猴子一起走,它拱手作揖謝絕她之好意,仍固守老宅,以野果充饑。每隔五天,猴子都要到老人墳墓前大哭一場,其情甚為哀傷。不到三個月,猴子也死在老人的墳墓前。鄉(xiāng)人可憐它,便把它埋葬在老人的墳旁,并立墓碑一塊:義猴之墓。
此段出自《杏林集》: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遠適他鄉(xiāng)。獵者憐其孤,贈以猴。老者愛如赤子,每出必從,不鏈不掣,而不離不逸。如是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門,奔其姐,淚如雨。曰:“父死乎,”頷之,乃俱歸。老者家徒壁立,無以為葬,猴遍哭于鄉(xiāng),鄉(xiāng)人乃資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謝之,仍牢守故宅,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養(yǎng)之五年,哀傷殊甚。未三月而僵臥墳間。鄉(xiāng)人憐之,乃葬于老者之側(cè),勒石其上,曰:“義猴之墓”。
論義氣,《水滸傳》中沒有幾個能勝過史進。為了哥們義氣, 史進一把火燒了史家莊,流浪江湖。后,史進行刺賀太守事敗,身陷囹圄,少華山弟兄無動于衷,若非魯智深出手,小命早掛了。后梁山軍征方臘,在昱嶺關前龐萬春將史進等人包圍在山谷里,史進中箭,同伴竟丟下他各自逃命而去?!端疂G傳》第118回:又見山頂上一聲鑼響,左右兩邊松樹林里,一齊放箭。五員將領顧不得史進,各人逃命而走。同行五員將領中,別人跑路也就罷了,而當年史進燒莊園、丟祖產(chǎn)以命相救的陳達、楊春竟也在其中。當然,這等衣冠禽獸,又何止在《水滸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