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代表了中國詩歌的最高成就,在整個大唐王朝不足三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先后產(chǎn)生了近三千位有記載的詩人,傳世的詩作近五萬余首。
如果在浩若云海的唐代詩歌寶庫中選擇一首水平最高唐詩,李白、杜甫、王維等名字立即就會浮現(xiàn)在讀者的腦海里,他們的詩作廣為流傳。
大家熟知的《全唐詩》和《唐詩三百首》收錄了唐代詩人的詩歌。在編撰時,選擇開篇之作時都是慎之又慎,第一印象實在是非常重要的。翻開《全唐詩》,開篇第一首是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選擇的標準自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者的地位,而《唐詩三百首》第一篇就大有考究了。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是張九齡所做的《感遇》十二首中的一首,當時張九齡被李林甫等人構(gòu)陷被貶,忠心耿耿卻遭受圣上的質(zhì)疑,這是他的表白之作。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無論是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其中的平仄和用韻都存在瑕疵,這一首并不完美的古詩何以能成為《唐詩三百首》的開山之作呢?
作者的地位代表著文人的追求
古代文人的追求是學而優(yōu)則仕。無論是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還是詩魔王維,他們寒窗苦讀數(shù)年后,都要參加科舉考試,把滿腹經(jīng)綸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中去。
張九齡毫無疑問是一位成功者,頗受唐玄宗賞識,即使在他被貶期間,朝中大臣每次舉薦公卿時,唐玄宗總是要反復問:節(jié)操、品質(zhì)和度量能象張九齡嗎?張九齡不僅是一位詩文俱佳、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是開元盛世的最后一位賢相,一直受后世人的崇拜和仰慕,是文人的楷模。
作者的品性代表著文人的情懷
這首《感遇》意象完整,雖然起初描寫的是蘭葉和桂花,但象征意味明顯,把自己比喻為蘭葉和桂花,既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又代表了氣節(jié)高雅的品性,有孤芳自賞的無奈。
唐代詩人圈里其實也是魚龍混珠,良莠不齊,文人相輕也非常盛行,如元稹以名諱阻止李賀中舉,喜歡阿諛奉承的宋之問等,很多文人作品堪稱一流,但人品為人不齒。而張九齡為人正直、剛直不阿,身處逆境仍能抱窮守困,保持高尚的情操。詩中寫道:草木有本心。這里的本心就是正直之心,世人喜愛他的詩文,也更敬仰他的風骨。
作者的境遇代表著文人的心聲
張九齡寫這首《感遇》,當時已是開元盛世末期,唐玄宗沉迷聲色,政事懈怠,朝中李林甫等人專事逢迎、鏟除異己,朝政愈加腐敗墮落,安祿山虎視眈眈,危機四伏。
文人的使命有人形容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然而由于朝堂被奸人把控,有識之士空有忠君報國的本心,卻無用武之地,貶官文化已成為古代文人一道獨特的風景。被貶期間,有人自暴自棄、心灰意冷;有人縱情山水、置身事外,甚至有人投靠叛軍,晚節(jié)不保。張九齡卻始終沒有放棄本心,縱使仕途波折,依然直諫天子,國事才要緊。
這部《唐詩三百首》的編撰者也是一位文人,清代孫洙從唐詩中選取了三百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輯錄而成,他之所以選擇《感遇》作為開篇之作,看來他是非常認可張九齡。
這首《感遇》今日仔細讀來,依然意蘊悠長,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但是如果現(xiàn)代人重修《唐詩三百首》,開篇之作估計會有更多選擇,畢竟李白、杜甫、王維等人的作品更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