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國學文化 > 論孟老莊 > 正文
國學文化
  • 怎樣讀《孫子兵法》
  • 時間:2023-03-31 11:49:05        編輯:宗皓        點擊量:1274次
  •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為杰出的兵學著作,被人們尊奉為“武經(jīng)冠冕”“百世兵家之師”“百世談兵之祖”,東漢末年大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強調:“吾觀兵書戰(zhàn)策多矣,孫子所著深矣?!保ā秾O子注?序》)唐太宗李世民也認為:“觀諸兵書,無出《孫武》?!保ā短铺诶钚l(wèi)公問對》卷中)明代兵書《投筆膚談》認為:“‘七書’之中,惟《孫子》純粹,書僅十三篇,而用兵之法悉備?!蓖瑸槊鞔鴷摹段鋫渲?兵訣評序》更指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本智‘?shù)馗爬恕秾O子兵法》在中國兵學歷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其書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的很多合理內核,直到今天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不僅對現(xiàn)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發(fā)展具有重大借鑒意義,還滲透到軍事以外的領域,對商業(yè)競爭、企業(yè)管理、外交談判、體育競賽等也有深刻的啟迪。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孫子兵法》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
           一、走出閱讀中的五個誤區(qū)
           那么該怎樣來閱讀和掌握這部僅僅六千言左右的曠世兵書呢?這還真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長期以來,《孫子兵法》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經(jīng)典,都是人們習學兵學的重點之所在,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的現(xiàn)象,宋代的葉適更是斷言《孫子兵法》一書必定“將傳之至于無窮”(《習學記言》)。充分說明了《孫子兵法》的文化魅力與思想影響是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的。然而,恰恰就是這種大熱,結果卻使得人們對其書的認知與理解出現(xiàn)了偏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種《孫子兵法》閱讀與詮釋上的弊端,大致有以下幾類表現(xiàn):
           1.歪曲原意,信口開河,郢書燕說,移花接木
           即脫離孫子論述的語境,簡單地比附與迎合現(xiàn)實的需要,對孫子的某些觀點作無謂的拔高或任意的貶低,從而歪曲了孫子的原意與宗旨。這其實是對《孫子兵法》理論體系的閹割。例如目前關于孫子“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發(fā)揮,就天花亂墜,望文生義,背離了孫子說這句話的本意。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把“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吹捧為“不戰(zhàn)主義”“和平主義”。曾有人“稱道”《孫子兵法》不是討論打仗的,而是教人和平的,孫子是不戰(zhàn)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云云(參見服部千春《孫子兵法新?!?,白山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這顯然是片面的解讀,抹殺了其“兵法”這一根本特征。如果孫子是不戰(zhàn)主義者,他為什么要寫《孫子兵法》?又為何把戰(zhàn)爭藝術寫得如此出神入化、獨步天下呢?
           是否能夠從“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理論中演繹出“不戰(zhàn)主義”“和平主義”?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眾所周知,兵家在戰(zhàn)爭問題上的基本觀點,是“慎戰(zhàn)”“重戰(zhàn)”,而非“去戰(zhàn)”“不戰(zhàn)”。孫子的原旨也是如此,其言“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孫子兵法?火攻篇》,以下凡引用《孫子兵法》原文,只標注篇名),并不是對戰(zhàn)爭本身的否定,而是主張在一定條件下對戰(zhàn)爭持謹慎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既不同于儒、墨的“反戰(zhàn)”“非戰(zhàn)”立場,也和某些法家人物一味嗜戰(zhàn)、主戰(zhàn)有所區(qū)別。
           至于“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為《孫子》的精髓,更有加以辨析的必要。對《孫子》整個思想體系作全面的、歷史的考察,同今天基于某種原因著重揭示《孫子》個別思想原則的意義,是兩個不同范疇和性質的問題。我們今天可以對“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意義作出很高的評價,但是如果把它歸納為孫子整個學說的初衷和真諦,則不符《孫子》全書的基本主旨。我們必須認識孫子“全勝策”與“戰(zhàn)勝策”之間的相互關系,必須對《孫子》的主導思想與其比較超越的全勝戰(zhàn)略思想加以區(qū)分。換言之,今天如何評價孫子“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思想是一回事,而準確把握其在《孫子》全書中的位置又是一回事。
           我們反對任意夸大和拔高“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思想的做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理由:
           第一,在《孫子》兵學體系中,“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并不占據(jù)主導地位,不能顛倒其“全勝策”與“戰(zhàn)勝策”之間的主次關系。
           從《孫子》篇幅看,“全勝策”所占比例甚小,不占主導地位。孫子“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zhàn)略思想較系統(tǒng)的表述,僅見于《謀攻篇》,而《謀攻篇》則不過是十三篇之一?!秾O子》一書言簡意賅,勝義迭呈。十三篇對戰(zhàn)爭準備、戰(zhàn)略制定、戰(zhàn)術運用,以及行軍部署、后勤保障、不同地形下的作戰(zhàn)行動和特殊戰(zhàn)法等均作了縝密的闡述,每篇既是獨立的整體,篇與篇之間又都保持著聯(lián)系?!秾O子》十三篇既為一個整體,則《謀攻篇》僅乃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缎纹费攒娛聦嵙?,《勢篇》言軍事力量的巧妙發(fā)揮,《虛實篇》言爭取主動權,《軍爭篇》言用兵常法,《九變篇》言作戰(zhàn)變法,加《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諸篇,合在一起均論述“善戰(zhàn)”內容??梢?,“戰(zhàn)勝策”才是《孫子》主體思想之所在。
           第二,我們反對夸大和拔高“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思想的地位和意義,也是因為人們對《孫子》認識和推崇的重點,是放在孫子“戰(zhàn)勝策”上。換句話說,后人對《孫子》的繼承和運用中,“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思想不占主導。
           中國歷代軍事家之所以推崇《孫子》的價值,主要也是從軍事的角度出發(fā)的,即力圖從《孫子》中汲取高超的作戰(zhàn)謀略和作戰(zhàn)指導精髓,以指導自己的軍事實踐活動,達到“戰(zhàn)勝攻取”的現(xiàn)實目的。這一點,孫子在世時即肇其始。當時孫子以兵法呈獻吳王闔閭,闔閭閱讀后的反應是:“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梢孕≡嚴毡??”(《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可見其興趣在于具體的“勒兵”,而非抽象的“全勝”。自漢以降,無論是漢代張良、韓信、楊仆、劉向、任宏等人整理兵書,還是宋、明時期欽定兵書頒行武學,其目的均是一致的,即為各級將領提供作戰(zhàn)理論依據(jù)和完整的作戰(zhàn)策劃程序。這中間,《孫子》是特別受到青睞的,原因無他,就是《孫子》最能滿足作戰(zhàn)指導上的需要。唐太宗曾經(jīng)說過:“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保ā短铺钚l(wèi)公問對》卷中)這段話準確揭示了孫子兵學體系的核心意義,也真切地道出了后人重視孫子的內在奧秘。
           考察《孫子》之后的兵書及有關史籍,可以清楚看到,后人對《孫子》的繼承和應用,也立足于《孫子》十三篇的用兵藝術。孫子后裔孫臏,在其兵法中引用了十三篇的許多原理和文字,其絕大部分屬于“戰(zhàn)勝策”方面的內容?!秴亲印愤\用《孫子》原理和文字者亦不在少數(shù),重點同樣在具體用兵手段上。在《尉繚子》中,暗用、明引、襲用《孫子》文字和思想,為其兵法立說作證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兵書如此,諸子論兵篇章也不例外。像《呂氏春秋》中的《孟秋紀》《仲秋紀》《季秋紀》,和《淮南子》中的《兵略訓》諸篇,其內容直取、間取《孫子》者也不在少數(shù),而側重點同樣是孫子的“戰(zhàn)勝策”。當然我們并不否認后世兵書和有關典籍中不乏對孫子“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的繼承和闡述。但是總的來看,這些言辭不僅在數(shù)量上微不足道,而且在思想深度上也不曾超越《孫子》。這恰好從側面印證了后世軍事理論家對“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并未傾注太多的注意。
            至于那些軍事實踐家——將帥們,其重視和應用《孫子》則更集中在具體作戰(zhàn)藝術方面?!妒酚洝贰稘h書》《后漢書》《三國志》等史籍記載了不少秦漢和三國時期軍事家祖述《孫子》十三篇的事實。如:陳馀引用“十則圍之,倍則戰(zhàn)之”;韓信自言其兵法出自孫武,并引“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史記?黥布列傳》引用“諸侯戰(zhàn)其地為散地”;《史記?劉敬列傳》引用“能而示之不能”;諸葛亮引用“必蹶上將軍”;《后漢書?馮異傳》引用“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三國志?鄧艾傳》引用“出其不意”。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他們所征引的《孫子》文句,幾乎全部屬于作戰(zhàn)指導層次。由此可見,古人推崇《孫子》的基點,是其行之有效的“戰(zhàn)勝策”,“善戰(zhàn)”思想是孫子的主體思想,這一點是為后人的現(xiàn)實選擇所證明了的。
           第三,我們反對夸大和拔高孫子“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價值,也是有鑒于古今中外戰(zhàn)爭史上,這一思想原則并未占據(jù)主導地位。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固然是一種極其美妙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的實現(xiàn)卻是罕見的。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畢竟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這正是這種全勝思想的一定的局限性(也可理解為一定的空想性)。處理階級之間、民族之間、集團之間,以及國家之間不可調和的對抗性矛盾的方法,“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其中之一,但這種選擇并不具備普遍意義。也就是說,在充分運用謀略和以武力作后盾的前提下普遍做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要使敵我雙方在力量對比上達到“以鎰稱銖”的程度,存在著很大的困難,而“伐謀”“伐交”諸手段的具體實施,存在著復雜性和多變性;尤其是,即使敵方已明顯處于劣勢地位,也很難使其懾于威迫而輕易屈服?!安粦?zhàn)而屈人之兵”只有在一方處于絕對優(yōu)勢,另一方處于絕對劣勢,而劣勢的一方又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失去了抵抗意志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出現(xiàn)。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之所以在實際生活中非常罕見,也是戰(zhàn)爭自身特征和規(guī)律導致的。從本質上說,戰(zhàn)爭是階級斗爭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最高斗爭形式。當對立的階級之間、民族之間、政治集團之間、國家之間的經(jīng)濟矛盾、政治沖突發(fā)展到白熱化的程度時,就很難避免有組織的暴力行動的產(chǎn)生。要附帶指出的是,在不同場合、不同條件下,“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作用也很不一樣。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特殊性,也是由古代中外戰(zhàn)爭歷史所證明了的。其成功的事例固然有一些,如我國春秋早期和中期的戰(zhàn)爭中就不乏這方面的具體例子,這與當時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有直接的關系。戰(zhàn)國以降,這一現(xiàn)象雖不曾絕跡,但與歷史上大量存在的“困獸猶斗”“負隅頑抗”現(xiàn)象相比,實屬鳳毛麟角,并不能改變“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思想實現(xiàn)起來至為不易的事實。
            2.偏頗簡單,片面膚淺,取其一點,不及其余
           這主要表現(xiàn)為對孫子兵學理論體系作斷章取義的總結,忽視了孫子理論主旨的全面性與系統(tǒng)性?!秾O子兵法》的中心內容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似乎只有一個印象,即詭道,“兵以詐立”,兵不厭詐。所謂“非詐不為兵,蓋自孫、吳始。甚矣,人心之不仁也”(葉適《水心別集?兵權》),“兵流于毒,始于孫武乎!武稱雄于言兵,往往舍正而鑿奇,背義而依詐”(高似孫《子略?孫子》)。孫子的確講詭詐,但詭詐只是《孫子兵法》的一部分,絕不等于《孫子兵法》的全部?!秾O子兵法》是一個綜合有機的體系。在軍事上孫子不僅僅講詭道,也講仁義。更何況孫子他并不單純就軍事而講軍事,而是將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個因素加以綜合考慮。很顯然,許多人觀察事物、考慮問題往往是單向性思維,只見其一,不見其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總是人為地割裂孫子思想的內在邏輯體系,忘記或忽視了注重謀略與發(fā)展實力在孫子思想中乃是一個錢幣的正反兩面,是辯證的統(tǒng)一。他們只傾心于用計謀、施損招,而沒有充分認識到實力是計謀之“體”,計謀是實力之“用”,體用和諧,方能克敵制勝;他們流露出輕視實力建設的傾向,什么“攻人以謀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貴謀而賤戰(zhàn)”的種種高論大行其道,甚囂塵上。光講謀略而忽視實力建設,這無疑是中國傳統(tǒng)軍事文化中的一個很大弊端。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等同化。在好多人的印象中,《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就是一回事。什么“借刀殺人”“指桑罵槐”“美人計”“走為上”之類,一鍋煮,統(tǒng)統(tǒng)劃歸到《孫子兵法》的名下。這一方面說明《孫子兵法》的確有巨大的名氣,家喻戶曉;另一方面也表明人們對《孫子兵法》的理解還是很粗淺、很模糊的,往往從陰謀詭計、詭詐欺騙的層面來詮釋孫子博大精深的軍事思想。
           其實《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完全是兩碼事,所反映的是兩種兵學文化價值觀?!度嫛窂念^到腳貫穿著一個“騙”字,“瞞天過?!薄俺没鸫蚪佟薄盁o中生有”“上屋抽梯”“李代桃僵”“借刀殺人”,只要看看這些計策的名字,你就可以知道它們是多么的陰損毒辣。說白了,《三十六計》是玩空手道的,做無本錢生意,賭徒心理。而《孫子兵法》的高明之處,便在于其思維的全面性、邏輯性、辯證性。它既講謀略,也講實力;既講詭詐,也講仁義;既講功利,也講道德。這正如清人孫星衍所言:“其書通三才、五行,本之仁義,佐以權謀,其說甚正……比于六藝,良不愧也?!保▽O星衍等?!秾O子十家注》序)
            3.生搬硬套,亂貼標簽,對號入座,無類比附
           這個問題在《孫子兵法》的閱讀引申與借鑒運用上特別突出,在經(jīng)濟領域可謂泛濫成災。不少人把《孫子兵法》奉若神明,當作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將《孫子兵法》的兵學原理,動輒與經(jīng)營管理等經(jīng)濟活動加以聯(lián)系,不分青紅皂白一一予以對應。這就屬于亂貼標簽,胡說八道。我們說《孫子兵法》對今人有啟示,這主要是就其思想方法論的意義而言,而不是指將孫子的具體用兵之法與經(jīng)濟活動方鑿圓枘,對號入座。說到底,兵法,講的是用兵之法,是戰(zhàn)場上你死我活的一種斗爭藝術,它的本質屬性是對敵而不是對自己人。戰(zhàn)爭的基本目的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為了戰(zhàn)場制勝,就不妨用詭詐的手段去實現(xiàn)自己的戰(zhàn)略意圖。商業(yè)競爭乃是非對抗性矛盾,要講誠信,要講利益均沾。追求利益是應該的,也是允許的,但如果不擇手段,則違背公道人心,遲早會自食其果,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便是這層道理。一句話,《孫子兵法》是解決敵我矛盾的,追求的是“獨勝”,就像《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說的:“攻守一法,敵與我分為二事。若我事得,則敵事??;敵事得,則我事敗?!笨倸w要分出一個高下,決出一個雌雄。而現(xiàn)在的企業(yè)管理、商業(yè)經(jīng)營、人際交往,就性質而言,其產(chǎn)生的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追求的是“雙贏”“多贏”,是一個互動的關系,所謂“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處市場多一份機會”。兵可以“詐立”,但商卻不宜“詐立”,如果不加區(qū)別地將“孫子兵法”中的“詭詐之道”,應用于其他的領域,那等于是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這種本質屬性上的區(qū)別,決定了《孫子兵法》基本原理借鑒上的有限性,否則必然會走火入魔。所以不能不加區(qū)別地將《孫子兵法》中的“詭詐之道”運用到企業(yè)管理和商業(yè)運作中去,否則就是游戲無規(guī)則,求勝失底線,導致道德大滑坡,造成嚴重的誠信危機。
            4.道聽途說,夸大神化,虛張聲勢,自吹自擂
           現(xiàn)在說起《孫子兵法》,似乎已成了一張中國的名片,總想拿來在世界上炫耀一下。從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層面講,這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孫子兵法》本身也的確是件拿得出手的寶貝。但是,凡事不宜做過頭,更不要編造出一些并不存在的東西來給自己打氣壯膽。其實目前流行的不少“故事”,都是沒有影子的事情,如說拿破侖讀了《孫子兵法》發(fā)了如何如何的感慨,說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讀了《孫子兵法》又有怎么怎么的贊嘆,全然是無中生有,自欺欺人。至于講老布什打海灣戰(zhàn)爭時候床頭只放兩本書,一本就是《孫子兵法》,他戎馬倥傯總要翻上幾頁,講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人手一冊《孫子兵法》,等等,說得云山霧罩,繪聲繪色,更是百分之百的自我吹噓,胡編亂造。但是以訛傳訛,謬種流傳,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說到底,這也是中國人文化上的阿Q心理在作祟,表面上是在抬舉《孫子兵法》,實際上教外人在一邊看笑話。
            5.一窩蜂起,胡亂炒作,光怪陸離,騙人斂財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好事的反面便是扯淡。“孫子兵法熱”固然是好事,但熱著熱著就變了滋味,膩歪歪直冒酸。  “孫子兵法熱”也難逃脫這個怪圈。一些人看著玩“孫子兵法”能撈名,可賺錢,于是便變著法兒“坑蒙拐騙”:成剪刀糨糊拼湊什么“智謀大全”;或郢書燕說把“孫子兵法”同經(jīng)濟生活油炸爆煎;或不懂裝懂把對的說錯,正的說歪。流風之所及,是《孫子賺錢兵法》一類文化垃圾充斥書肆,占領地攤,“兵法”似乎成了婊子,人人都可以作踐一番。更有甚者,前些年,居然有人不知從哪個旮旯角落里找來一部“孫武兵法八十二篇”,說是出自漢簡,價值連城,屬于天下奇觀,一則“三代共護國寶”的“神話”把大伙兒哄得團團亂轉。媒體炒作,名流捧場,吹得煞有介事,以為真的是“國寶”重新發(fā)現(xiàn)。當時若不是一些專家站出來揭穿騙局,真不知事情會如何收攤?倘若真的弄假成真,指鹿為馬,那才有資格入選“吉尼斯大全”!“孫子兵法熱”鬧到這種地步,也有點窮途潦倒、進退維谷、丟人現(xiàn)眼。這種“孫子兵法熱”,實在教人不敢恭維,還不如潑點冷水,也免得讓外人看輕,后代責怪,成為千古笑談!
            二、堅持閱讀中的三個原則
           首先,是要堅持回歸經(jīng)典自身的整體性原則。南宋鄭友賢在其《十家注孫子遺說并序》中指出:“武之為法也,包四種,籠百家,以奇正相生為變。是以謀者見之謂之謀,巧者見之謂之巧,三軍由之而莫能知之?!薄秾O子兵法》十三篇是一個完整、有機的思想體系。每篇既是一個獨立的整體,篇與篇之間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前后十三篇邏輯嚴謹,層層遞進,首尾呼應,渾然一體,對戰(zhàn)前的準備工作,戰(zhàn)略計劃的制訂,戰(zhàn)役程序的組織,戰(zhàn)術手段的運用,以及行軍、后勤保障、各種地形條件下的作戰(zhàn)行動及特殊戰(zhàn)法都作了層次分明、前后貫通的闡述。其思維的整體性和思辨的深刻性在先秦諸子中也是罕有其匹的。全書從戰(zhàn)略運籌、戰(zhàn)爭預測(《計篇》)起步,經(jīng)戰(zhàn)爭準備(《作戰(zhàn)篇》),運用謀略(《謀攻篇》),發(fā)展實力(《形篇》),創(chuàng)造有利態(tài)勢(《勢篇》),靈活用兵、爭奪先機、因敵變化而取勝(《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到解決“處軍相敵”(《行軍篇》),利用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實施火攻(《火攻篇》),搜集情報、以資決策(《用間篇》)等具體的戰(zhàn)術問題,始于“知彼知己”,又終于“知彼知己”,恰好規(guī)劃了一個完整的戰(zhàn)爭程序。其篇次結構序列設計,注重于按用兵制勝的要領與方法加以展開,以戰(zhàn)爭規(guī)律為立足點。曾有人這么認為:“十三篇結構縝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減一字、不能顛倒一篇者?!保ㄊY方震等《孫子淺說?緒言》)不少研究者曾根據(jù)《孫子兵法》的內涵文義,從邏輯上努力梳理過全書的思想脈絡和內在聯(lián)系。如支偉成編的《孫子兵法史證》,其卷首《孫子篇目述義》就這樣分析十三篇的邏輯遞進關系:“《計篇》第一,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地之遠近,兵之眾寡,當先計及之,而后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計為首?!蹲鲬?zhàn)篇》第二,計算已定,然后完車馬,利器械,運糧草,約費用,以作戰(zhàn)備,故次《計》?!吨\攻篇》第三,計議戰(zhàn)備已定,然后可以智謀攻,故次《作戰(zhàn)》……”日本學者山鹿素行也認為《用間篇》與《計篇》的前后呼應,是全書渾然一體之標志,“《始計》《用間》在首尾,通篇自有率然之勢”。應該說,這是正確理解孫子十三篇思想及其價值的通衢捷徑。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避免對《孫子兵法》作片面的理解。
           其次,是要堅持認識經(jīng)典要義的靈活性原則。戴溪《將鑒論斷?孫武》有云:“孫武之書十三篇,眾家之說備矣。奇正、虛實、強弱、眾寡、饑飽、勞逸、彼己、主客之情狀,與夫山澤、水陸之陣,戰(zhàn)守攻圍之法,無不盡也。微妙深密,千變萬化而不窮。用兵,從之者勝,違之者敗,雖有智巧,必取則焉??芍^善之善者矣?!薄秾O子兵法》的靈魂,在于強調“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在孫子看來,兵法的許多基本原則,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圍師必闕,窮寇勿迫”之類,是無數(shù)次戰(zhàn)爭經(jīng)驗與教訓的沉淀積累,是無數(shù)人用鮮血與生命換取的結晶,自然應該充分尊重,加以借鑒和傳承。但是,對這些兵學原則,又不能過于迷信,亦步亦趨,而必須結合新的狀況,針對不同的對手,根據(jù)不同的條件,靈活機變,出奇制勝,否則就是拘泥僵化,膠柱鼓瑟。孫子希望人們學習兵法,但他的終極宗旨是期盼人們在學了兵法之后忘掉兵法。在孫子的心目中,沒有規(guī)則,就是唯一的規(guī)則;沒有規(guī)則,就是最高的規(guī)則,即所謂“形兵之極,至于無形”(《虛實篇》)。用岳飛的話講,就是“陣而后戰(zhàn),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飛傳》)。
           戰(zhàn)場形勢瞬息萬變,作戰(zhàn)對象形形色色,如果執(zhí)一定之規(guī),應無窮之敵,不知變通,機械保守,那一定會招致敗績,淪為笑談。如同何去非《何博士備論?霍去病論》所言:“法有定論,而兵無常形。一日之內,一陣之間,離合取舍,其變無窮。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書,而應無窮之敵,則勝負之數(shù)戾矣?!睔v史上學《孫子兵法》、用《孫子兵法》的人多了去了,可是,有不少人由于不懂得這個道理,食古不化,一味迷信兵學教條,不但沒有讓《孫子兵法》幫助自己在戰(zhàn)場上克敵制勝,建功立業(yè),反而大敗虧輸,覆軍殺將,淪為紙上談兵的反面典型。像三國時的馬謖,他對《孫子兵法》可謂是熟稔于心,倒背如流,其在街亭之役中,行軍布陣,處處遵循《孫子兵法》的要求:《孫子兵法》中說軍隊屯駐宜“視生處高”,他就部署軍隊于高丘之上,聲稱“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別人提醒他山上無水源,若遭敵軍包圍,就容易陷入不戰(zhàn)自亂的困境,他亦拿出《孫子兵法》的話來為自己作支撐——“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他忘了自己的對手乃曹魏宿將張郃,而拘泥《孫子兵法》的教條,輸?shù)眠B自己的命都搭進去了。
    由此可見,今天讀《孫子兵法》,關鍵是要做到既能入乎其內,更要出乎其外,真正做到《何博士備論?霍去病論》中所主張的那樣:“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常能緣法而生法,與夫離法而會法?!辈话驯ㄔ懋斪鹘虠l,而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靈活運用這些原理,與時俱進,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發(fā)明新的理論、新的戰(zhàn)法。表面上看你做的事情跟兵法原理好像不相符,實際上卻與兵法原理的核心精神相吻合,這才是理解和運用《孫子兵法》的最上層境界,也是現(xiàn)代社會競爭中掌握先機、爭取主動的根本前提。
           最后,是要堅持理解經(jīng)典價值的超越性原則?!秾O子兵法》是一部成書于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兵學著作,它之所以在今天還為人們所熱愛、所閱讀,自是其擁有獨特的魅力,具有時空的超越性。更為重要的是,它已超越了單純的軍事領域,而具有了哲學意義上的普遍性價值。從本質上講,《孫子兵法》是一部哲學著作,是一種思想方法論,充滿哲學啟迪與人生智慧。像在理想層面的“求全”和在操作層面的“取偏”,就是孫子樸素辯證思維理性的表現(xiàn)之一。
           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稱為“求全”文化。追求萬全,爭取圓滿,是中國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它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廣大民眾的心態(tài)意愿。似乎只有“萬全”“圓滿”,才算是實現(xiàn)了極致的人生理想,達到事物發(fā)展的最佳階段。
           在這樣的“求全”文化氛圍籠罩之下,孫子同樣對“全”情有獨鐘?!秾O子兵法》十三篇中,孫子提到“全”的地方多達十余處,如“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兵不頓而利可全”“自保而全勝”“全國為上”“全軍為上”等,“全”在孫子的兵學理論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能有這樣的境界,孫子無疑是崇高的理想主義者,的確了不起。但更加了不起的是,孫子同時還是一位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者。在他的心目中,“求全”只能是一面旗幟,一種理想,一個口號,如果過于拘泥于“全勝”,而忘記了戰(zhàn)爭廝殺這個殘酷的事實,將理想同實際簡單地等同起來,則不免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自欺欺人了。換言之,孫子已清醒地認識到,一味追求萬全之策是不現(xiàn)實的?!跋茸魅f全之計,然后圖彼。得之則大克,不得則自全”(《魏書?邢巒傳》),“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六韜?武韜?發(fā)啟》),云云,只能是一種理想的追求,事實上很難有真正的萬全,更不應為追求萬全、爭取圓滿而患得患失,瞻前顧后,投鼠忌器,優(yōu)柔寡斷,以致錯失戰(zhàn)機,陷于被動,與成功失之交臂,圖虛名而處實禍。
           正因為孫子早已將這層關系明了于胸,所以他在高舉“全勝”這桿大旗,在理念上汲汲追求萬全之策的同時,在具體操作的層面上一直磨礪“戰(zhàn)勝”這把尖刀,注重“取偏”的實效,特別強調突出重點,劍走偏鋒,主張集中兵力,發(fā)揮優(yōu)勢,尋找突破口,各個擊破,在此基礎上擴大戰(zhàn)果,克敵制勝,“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九地篇》)。孫子指出戰(zhàn)略家最大的過錯,在于不分主次、輕重和緩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隨地撿:“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保ā短搶嵠罚?br />        由此可見,在“兵圣”孫子眼里,理想上求“全”與操作上重“偏”是高度統(tǒng)一的。孫子真正明白了“舍得”這層道理。得與失是辯證的,舍得舍得,說到底有舍才有得。所以孫子強調五“不”:“涂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保ā毒抛兤罚┙^不能為求“全”而大包大攬,絕不應為“全勝”而放棄“戰(zhàn)勝”,一切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以正合,以奇勝”。應該說,孫子這種劍走偏鋒的思維方式充滿深邃的哲理精髓,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其所體現(xiàn)的精神旨趣,正與孫子“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的基本理念相吻合。
           很顯然,孫子有關“求全”與“取偏”平衡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反映了理想與實際的統(tǒng)一,終極目標與階段任務的統(tǒng)一。這在今天也是很有價值的,不無重大的啟迪意義。它提醒人們,凡事都要設立一個遠大而崇高的理想目標,朝著“盡善盡美”的方向去積極努力。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則要擺正位置,放低身段,調整心態(tài),尊重客觀現(xiàn)實,不作超越個人能力與水平的期冀,特別要防止出現(xiàn)一味求穩(wěn)求全,事事渴望圓滿的行為方式,這包括在制訂計劃方案時面面俱到,方方皆足;在博弈競爭活動中通吃不漏,竭澤而漁;在人才選拔任用上求全責備,立一桿標尺。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更有必要借鑒孫子的用兵藝術,人生智慧,分清緩急,甄別主次,開拓重點,把握關鍵,集中兵力,各個突破,先撿西瓜,后撿芝麻,千萬不可不分重點,到處撒網(wǎng),平均使用力量,導致?lián)炝酥ヂ閬G了西瓜,甚至芝麻西瓜統(tǒng)統(tǒng)丟光的局面發(fā)生。
           選自《黃樸民精解〈孫子兵法〉系列(全二冊)〉作者:黃樸民;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 上一篇:讀懂莊子的《逍遙游》,你就明白了何為人生最高的境界
  • 下一篇:入仕反哺家族——論魏晉時期瑯琊家族文化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