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欄目:首頁 > 國學(xué)文化 > 論孟老莊 > 正文
國學(xué)文化
  • 仁者為君,天下無敵——孟子的天命論
  • 時(shí)間:2019-04-25 16:21:22        編輯:xinzhengjiaoyu        點(diǎn)擊量:3611次
  • 在《孟子》這一章是孟子重點(diǎn)詳盡地解說什么的“仁”、如何做到“仁”、“仁”能帶來什么效果等等。在孟子向很多諸侯論說仁政的重要和必要性后,在孟子向梁惠王解說了“仁者無敵”的含義之后,在這里孟子細(xì)致地論說了仁者為什么能無敵于天下。有觀點(diǎn)說這一節(jié)是孟子的實(shí)用性的天命論,誰成就了王道誰就是天命所歸,其實(shí)這是一種曲解,是為了服務(wù)于既得利益者的惡意曲解。孟子始終還是心系民眾的,他認(rèn)為民心就是天意,天命在于民心所向,民心是向著那仁德之君的。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qiáng)。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于吳。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于先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裸將于京?!鬃釉唬骸什豢蔀楸娨??!驀萌剩?天下無敵。今也欲 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zhí)熱而不以濯也。詩云:誰能執(zhí)熱,逝不以濯?!薄睹献印るx婁上》

    譯文:

    孟子說:“天下政治清明時(shí),道德低的人會聽從道德高的人役使,才智少的人會聽從才智多的人役使;天下政治黑暗時(shí),力量小的受到力量大的役使,勢力弱的受到勢力強(qiáng)的役使。這兩種情況都是符合天理的。順從天理的能夠生存,違逆天理的就會滅亡。齊景公說過:‘我既不能命令別人,又不愿聽別人命令,這是絕路一條。’景公不得已哭著把女兒嫁到吳國去?,F(xiàn)在,小國效法大國,卻又恥于接受大國命令,這就好比學(xué)生恥于接受老師的命令一樣。如果真的感到羞恥,那就不如效法文王。效法文王,大國不出五年,小國不出七年,一定能統(tǒng)治天下。《詩經(jīng)》上說:‘商朝子子孫孫,不下十萬余人。上帝既有命令,都向周朝歸順。都向周朝歸順,就因天命沒有定論。殷朝的臣子漂亮聰敏,將去周朝鎬京助祭?!鬃诱f:‘仁德,不在于人多。’國君愛好仁德,就能天下無敵。如果想無敵于天下而又不憑借仁,這就像手拿了燙東西而不用冷水沖洗?!对娊?jīng)》上說:‘誰能手中拿了燙東西,不用冷水來沖洗?’”

    老張?jiān)u說:

    看上去這是孟子的天命論,所謂的“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然而這里的天是什么呢?是不是歷代開朝君王所謂的天命所歸呢?孟子的天命在于民意,所謂天命所歸其實(shí)就是民心所向。獲取民心的根本在于“仁”,仁德之君就是天命之君,就是無敵于天下的人,哪怕千萬人都會臣服在仁德面前。這就是本節(jié)最費(fèi)解的那句話“仁不可為眾也”的含義。這就是仁者無敵的復(fù)雜解釋,再多的民眾都不會與仁者為敵。

  • 上一篇:老子追求的“世界本原”是什么
  • 下一篇:五層含義揭開《道德經(jīng)》“無為”的真意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jì)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